活動感言

【GCF論壇-教會「驗身」後的情感健康復元之路回顧】
近年港人精神健康情況越發引起關注,剛發表的2024年香港教會普查亦反映了這個現象,「情緒/精神困擾」在教會面對的牧養需求中升到第三位。就此情況,GCF邀請到教新總幹事梁國全傳道、精神科醫生許龍杰醫生、宣道會青霖堂余佩英牧師,一起從統計、精神健康及前線牧養經驗的角度,討論在此環境下香港教會可以前行的方向。
梁傳道分享今次教會普查 的一些數據和觀察:崇拜和青少年及核心領袖的人數繼續下行,近十年的的受洗和流失數字幾乎相等,反映教會承載力的長期問題。而在這次普查中,「情緒/精神困擾」作為牧養需求比起五年前出現明顯上升,似乎經歷社運、疫情、移民潮等動盪後,會眾的精神健康狀態都是教會需要認真面對的課題。
許醫生從精神病學的角度分析,指出有研究顯示宗教信仰對人的精神健康有明顯幫助,但教會普查呈現相反情況,反映有情緒健康問題人士返教會的一些困難。他提出教會中不少屬靈語言修辭都不太精神健康友善,例如過分強調「罪」與「聖潔」會使有抑鬱的人更討厭自己、埋怨生活困難又會被標籤為信心不足,所以教牧和信徒都可以在日常溝通中留意如何關顧弟兄姊妹的情緒健康。
余牧師分享自己的牧會經驗,指出很多時候教會都太著重事工發展,忽略了信徒群體本來應該是有血有肉的關係。領袖們尤其不願接受自己都會有軟弱的時間,結果造成信徒關係中的隔閡。如果教會能夠營造信仰群體正視、接納和分享創傷的時空,例如坦承面對人就是在罪中反覆打滾、面對離別是會傷感和不捨,信徒不會害怕表達情感時會遭到批判和拒絕、感到自己被真誠接納的話,將更有助教會和信徒在掙扎中彼此同行。
在討論環節中有與會者詢問應該如何關顧牧養不想求助或變好的人。許醫生笑言,有時人就是處於掙扎矛盾的狀態,對方找自己說話但是東拉西扯、欲言又止,正正就是我們可以在旁等待其吐出真言的信號。余牧師則認為教會著重「事」的心態令信徒很想能一步到位,但往往很多問題都需要時間、甚至進度反覆,反而希望關顧者能看對方是「人」,而不是教會要追趕的業績。
誠然教會普查反應的趨勢並不明朗,但亦是教會一個很好的重整契機。盼望教會群體能重尋真誠的關係,接納彼此是不完美的存在,令教會能成為人在現實重壓中的安歇之處。

【《絕處逢生》退修營後記】
在低氣壓的社會大氣候,單單是照顧日常的工作、生活已經透不過氣。弔詭的是,希伯來書十二章2-3節卻說,我們透過仰望受苦的耶穌,就不致心灰。營會以此出發開始退修,透過思想基督的受苦。一起尋問在絕處,可以如何逢生。
營會以默想詩篇四十六篇10節開始:「你們要休息,要知道我是上帝!」。「休息」一字在希伯來文中,還可以有「放手」、「解除」等等意思。參加者挑選在當下最能回應自己狀態的字眼默想,放慢自己的節奏,聆聽聖靈對自己的說話。
靜修院中設有苦路十四站的畫像。參加者在一起讀畢相關經文後,於院中靜步,並透過相關畫像默想。從自己腦中和手中的煩擾中安靜下來,專注在受苦的上帝身上,感受耶穌與身邊的人的互動,藉此悔罪、被基督同理自己的軟弱,從中休整、得力、被醫治。
第二天早上營會舉行了簡單的崇拜,帶領營會的張慧玲老師分享耶利米書廿九章1-14節的訊息。耶利米鼓勵處身在被擄中猶太人開墾田園、購置田地、生兒育女,以日常的堅持和盡忠回應時代洪流。大環境容易使人感到無力,但信徒能有從上帝而來的 #平安,並能夠在呼求和禱告中尋見祂,一起迎向祂所應許的歸回。
兩日一夜的退修在不自覺間匆匆而過,希望避靜的空間都能成為參加者忙碌中的一點力量,在與主相遇 中找到逢生的曙光。

【社會文化使命】專業對話論壇-「雖然聖經人物是精神病但沒關係?」活動回顧
近年,香港人的精神健康問題引起大眾日益關注,跨學科的資源有助信徒宏觀地思考人身心靈的整全發展。引用創傷理論研究《以西結書》的GCF同工Fox,及精神科醫生許龍杰醫生,則嘗試透過對精神病患的研究,引發我們在這方面的信仰思考。
Fox以他自己對《以西結書》第一章的翻譯作為切入點分享。經文原文的文法並不連貫甚至錯漏百出,令學者估計這現象是否反映以西結的心理狀況,以至以西結有可能是罹患某種精神疾病。考慮到以西結經歷了猶大亡國被擄的巨大災難事件,經文所呈現的破碎似乎與以西結當時所受的創傷有緊密關連。
許醫生則分享精神病學的發展歷史作為回應。雖然現今科技發達,但精神病無法依靠化驗檢測,只能以病人的病徵作判斷。若果現今出現一個有如以西結般的人不斷「胡言亂語」、反複拉著身邊的人「分享異象」,可能也有機會被認為是有精神病。許醫生笑言,最直接判斷以西結見的是異象還是幻覺的方法,就是讓他服藥看之後情況會否仍然持續。
如果以西結所見的異象實為精神病的幻覺,會不會影響了聖經作為神話語的可信性?Fox認為這正是信徒需作神學反思的地方:為甚麼上帝不能使用一名精神病人所見的東西說話?聖經的「可信」,不在於文本或者作者本身完美無瑕,相反聖經研究的發現讓我們看到的是,雖然經文千瘡百孔,但上帝仍然使用它說話。這問題背後反映的,反而可能是信徒如何看待精神病患的意識。
許醫生回顧自己的信仰歷程,自幼接受基要信仰教育並曾積極投入教會生活,但因教義與現代知識衝突及道德壓力等原因,現已偏向自由派立場,探索多元信仰。雖然不再自稱基督徒,但依然認為信仰能帶來心靈的安定與健康。人是有限的,但只要人的心靈能依靠於永恆,與人生的變化痛苦虛空相比,那永恆不變的是最終極的安全感歸屬源頭,而那就是精神健康最穩固的基礎。
信仰不僅是知識上的,人的身心靈健康,亦是透過人破碎生命啟示祂永恆安慰的上帝所關注的課題。盼望信徒以至整個社會都能增加對精神健康的意識,為這疲累的都市帶來一絲喘息。

【「教牧得力講座-職場新一代的牧養與同行」-「信仰與生活Reconnect」工作坊回顧】
感謝福音證主協會的邀請,我們於「教牧得力講座-職場新一代的牧養與同行」中舉行「信仰與生活Reconnect」工作坊,分享GCF的事工理念和對畢業生信仰實踐的觀察。
職場信徒由最初只能顧著適應與生存,到慢慢累積了經驗,能夠以不同方式回應處境與行業文化,於不同階段的信仰關注均有所不同。作為信徒之間的同行伙伴,基督徒群體正正需要幫助成員辨析自己的處境與定位,真誠聆聽及同理對方的掙扎,一同思考合宜的自處之道。
惟有讓信仰與生活之間有具溫度、有血有肉的整合,讓信徒能以天國價值作為觀看世界的眼鏡及回應時代的資源,信仰才能真正植根於信徒心中,而不只是每星期的習慣和行禮如儀。
感恩與會的教牧都關心職場信徒的牧養需要,途中有豐富的交流。盼望GCF未來能夠繼續作為一個信徒之間互相砥礪和支援的平台,於信仰實踐的路上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