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畢達意
【詞畢達意-躺平】
「躺平」是指以佛系消極生活態度面對一切,因著努力都無法得到回報,便乾脆不努力。這種精神通常體現在年輕人身上,他們不談戀愛、不結婚、不生子、「不做韮菜」,不回應社會及別人給予自己的期望。
這用詞來自源自2021年內地網絡一則名為《躺平即是正義》的貼文,裡面提及:「我厭惡那種一輩子為了鋼筋水泥和『傳統的家庭觀念』,人不應該如此勞累……」
英文則有「Goblin mode(哥布林模式)」,它與中文「躺平」有少許不同。前者更多是指消費垃圾食物、無視自己外表等,代表一個人毫無歉意地自我放縱、懶惰、邋遢或貪婪的行為。
雖然不少上一代或會批評這種「放䠋(pe5)」的想法,但蔡瀾在一次訪問中卻這樣回應這種躺平文化:「本來就應該這樣!」
是的,躺平本來就是人的天性。可以選擇的話,有誰不想躺下休息?
面對高壓、不斷強迫你努力的環境,偶然躺平也是必須的。邀請您花時間來一起躺平,察驗自己的內心,也察驗聖靈在我們生命中的工作。
====================================
有關「詞畢達意」:
語言可以幫助我們明白這世界的意義,亦可成為被利用的工具。這系列分享常被引用的詞彙,從信仰出發,以另一向度反思其背後的意思,嘗試還原詞語本來的深厚意義,讓語言繼續傳達我們所信的道(logos)。
【詞畢達意-投資】
【詞畢達意-導師】
「Mentor」一詞概念來自荷馬史詩《奧德賽》:主角奧德修斯在特洛伊戰爭期間,臨行前將兒子泰勒馬科斯交給好友曼特(Mentor)。曼特教導泰勒馬科斯各種知識,引導、鼓勵和支持他成長,兩人情同父子。故事中,曼特其實是由智慧女神雅典娜化身而成,希望藉此幫助奧德修斯。
來到今天,曼特和泰勒馬科斯這種關係演變成「師友關係」。通常是一個資深的行業前輩,以其豐富的經驗和知識,帶領及教導年輕的後輩。他們之間的關係大多是從上而下,以往的師徒制便是這樣。師傅由零開始,逐步訓練及傳授行業知識,特別是獨門秘訣,直至徒弟全部學會,能力足以獨當一面。
在知識隨手可得的時代,我們或許不需要這種教導知識的導師。工作上,不少行業追求效率和個人表現,更不可能出現這種導師。可是,我們面對職場上的種種變化、限制和困難,要在工作上帶著使命去做,困難重重。我們需要另一種導師,作為使命路上的指導者,跟隨他學習如何活出使命。就像先知以利亞和以利沙,以利沙看著老師以利亞,以他作為榜樣,學習承擔上帝的使命。
===================================
M+M老師同行計劃:
時段:2025年1月1日 – 12月31日
(包括三個為教師而設的講座、工作坊及一次退修日營)
報名及計劃詳情:https://forms.gle/GQGDT7E9bu532zry8
===================================
有關詞畢達意:
語言可以幫助我們明白這世界的意義,亦可成為被利用的工具。這系列分享常被引用的詞彙,從信仰出發,以另一向度反思其背後的意思,嘗試還原詞語本來的深厚意義,讓語言繼續傳達我們所信的道(logos)。
《詞畢達意 – 處理》
「你今日處理左未?」,有時上司會這樣向下屬查問工作進度。「處理」這詞本來不帶煲貶,大概就是做了、完成工作之意。不過最近卻有一個新的詞彙:「人道處理」,用人性化的角度處理事情,聽來似乎更有道德更有道理,但放眼現實處境卻充滿弔詭性:之前有野豬、如今的倉鼠及其他涉事的動物,均因為醫學理由被人類送去「人道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