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井觀天

【信經關我咩事?】
在教會崇拜的禮儀中,我們經常會接觸到信經。這份讓人感覺是冷冰冰的教義理論,對我們的信仰生活有甚麼意義?
剛好1700年前,教會在尼西亞舉行了一次大公會議,當中討論的重點是基督的地位,及後促成了《尼西亞信經》的面世。在論述耶穌基督的神性時,信經一如其他部分使用了不少概念字眼,但接下來卻突然啟動了說故事模式:
「他為我們世人,並為我們的得救,從天降臨,因聖靈/聖神由童貞女馬利亞得了肉身,而成為人。在般雀.比拉多執政時為我們被釘十字架,受難、埋葬;照聖經所載第三日復活;升天,坐在父的右邊;將在榮耀中再來,審判活人、死人,他的國度永無窮盡。」
教父們在撰寫信仰的核心綱要時,選擇了將整個基督出生、受難、復活、升天,並將來會再來、審判的敘事都放進信經內。基督信仰所相信的對象並不是一個純粹屬於永恆或靈界的神,而是這位上帝曾經走進歷史中與當時的人互動,並成就對人的救贖。
基督敘事的每一部分都是不可或缺,基督的復活不能抹去他曾經承受的苦難,反之亦然。信經中教父們的用心,劃時代地提醒我們:上帝雖然充滿權能,但祂在地上卻是以卑微的形象展露自己,定義了天國價值並不是世界所追求的繁榮與發展。
受難及復活節期 將至,讓我們都一同以基督的卑微作為自身和教會群體的反省;同時因著基督的復活,我們可以有天國降臨的盼望,迎向未來的挑戰。
(註:現時教會普遍誦讀的《尼西亞信經》是381年君士坦丁堡大公會議修訂的版本;文中的中文翻譯引用自由天主教香港教區基督徒合一委員會及香港基督教協進會合一與教會關係委員會共同成立的「神學對談小組」所草擬的合一中譯本)

【《絕處逢生》退修營後記】
在低氣壓的社會大氣候,單單是照顧日常的工作、生活已經透不過氣。弔詭的是,希伯來書十二章2-3節卻說,我們透過仰望受苦的耶穌,就不致心灰。營會以此出發開始退修,透過思想基督的受苦。一起尋問在絕處,可以如何逢生。
營會以默想詩篇四十六篇10節開始:「你們要休息,要知道我是上帝!」。「休息」一字在希伯來文中,還可以有「放手」、「解除」等等意思。參加者挑選在當下最能回應自己狀態的字眼默想,放慢自己的節奏,聆聽聖靈對自己的說話。
靜修院中設有苦路十四站的畫像。參加者在一起讀畢相關經文後,於院中靜步,並透過相關畫像默想。從自己腦中和手中的煩擾中安靜下來,專注在受苦的上帝身上,感受耶穌與身邊的人的互動,藉此悔罪、被基督同理自己的軟弱,從中休整、得力、被醫治。
第二天早上營會舉行了簡單的崇拜,帶領營會的張慧玲老師分享耶利米書廿九章1-14節的訊息。耶利米鼓勵處身在被擄中猶太人開墾田園、購置田地、生兒育女,以日常的堅持和盡忠回應時代洪流。大環境容易使人感到無力,但信徒能有從上帝而來的 #平安,並能夠在呼求和禱告中尋見祂,一起迎向祂所應許的歸回。
兩日一夜的退修在不自覺間匆匆而過,希望避靜的空間都能成為參加者忙碌中的一點力量,在與主相遇 中找到逢生的曙光。

【GCF 活動回顧】「一起躺平」退修日
都市生活急速,「躺平」不僅是我們「需要」休息,「躺平」更是讓我們回到上主所創造的自然,讓我們明白人並不能控制時間。
12月14日的「一起躺平」退修日已經完成。
在營會中,參加者一同默想馬大和馬利亞 的故事。
帶領的歐醒華牧師提到,過往我們或許會污名化馬大,但耶穌其實沒有斥責她。
故事的重點是在於我們能否辨識自己的處境,在適當的時候做適當的事情——現在是我需要專注聆聽上主 的時候?還是我需要勤勞的時候?
退修以互相代禱和聖餐 作結。
在主的筵席和聖靈的恩典中,信徒之間真誠的分享與代求,是教會群體中的美。
感謝上主在退修中給予眾參加者安歇的時間和得著,願是次營會都能令大家在忙碌中有一點得力。

【詞畢達意-躺平】
「躺平」是指以佛系消極生活態度面對一切,因著努力都無法得到回報,便乾脆不努力。這種精神通常體現在年輕人身上,他們不談戀愛、不結婚、不生子、「不做韮菜」,不回應社會及別人給予自己的期望。
這用詞來自源自2021年內地網絡一則名為《躺平即是正義》的貼文,裡面提及:「我厭惡那種一輩子為了鋼筋水泥和『傳統的家庭觀念』,人不應該如此勞累……」
英文則有「Goblin mode(哥布林模式)」,它與中文「躺平」有少許不同。前者更多是指消費垃圾食物、無視自己外表等,代表一個人毫無歉意地自我放縱、懶惰、邋遢或貪婪的行為。
雖然不少上一代或會批評這種「放䠋(pe5)」的想法,但蔡瀾在一次訪問中卻這樣回應這種躺平文化:「本來就應該這樣!」
是的,躺平本來就是人的天性。可以選擇的話,有誰不想躺下休息?
面對高壓、不斷強迫你努力的環境,偶然躺平也是必須的。邀請您花時間來一起躺平,察驗自己的內心,也察驗聖靈在我們生命中的工作。
====================================
有關「詞畢達意」:
語言可以幫助我們明白這世界的意義,亦可成為被利用的工具。這系列分享常被引用的詞彙,從信仰出發,以另一向度反思其背後的意思,嘗試還原詞語本來的深厚意義,讓語言繼續傳達我們所信的道(log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