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議題.實話實說

Share

small icon 3

 

 

[薯餅二言堂]薯——市井小薯,初入社會,缺乏歷練;餅——老餅也,但此餅只是人生閱歷較豐富,思想卻一點也不老套;二言堂——意即兩位跨代畢業生就特定題目進行對談交流。黎嘉晉(嘉晉)與張韻詩(Vince)數年前畢業,嘉晉在基督教刊物擔任助理編輯,Vince是一農場的項目統籌。嘉晉在學生時代信主,並將於今年六月受浸;Vince自小跟隨媽媽上教會,一直投入教會生活。他們兩人不約而同對香港社會議題特別感興趣。面對著政治冷感的教會,他們有過以下一場對話。

晉:黎嘉晉

詩:張韻詩

 

你們的教會對政治抱甚麼態度?

晉:我的傳道人會私下與我談政治。他的底線是講台不可以用作談政治,我認同他的立場,講台不是政治宣教的地方。

詩:你說講台不可以「談政治」,但甚麼叫「談政治」呢?這一點值得商榷,因為「不可以談政治」本身已是一種政治立場了。

晉:我認為教會要做的,就以「佔中」為例,不是要在講台上表示支持還是反對「佔中」,而是要說出真相,向會眾揭露現在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公平地參與普選,揭露種種「語言偽術」等等。傳道人不需要在講台上表示支持普選,他的責任是指出權力的虛偽。

詩:教會普遍認為自己不清楚真相,覺得要做很多資料搜集,才能得知真相。但其實真相是一個立場。例如我認識有位傳道人認為傳媒對某個議題不中立,結果他讀報紙讀不出甚麼來,又認為自己無法知悉全部資料,以致無法決定那個立場才是完全正確。但其實「完全正確」是一個迷思,普選是一個立場多於是否「完全正確」。教會普遍沒有膽量談政治,她希望安全地談一些全世界都覺得正確的事。但這些「阿媽係女人」的說話,又何需由教會來說呢?正因為有些人不認同,所以教會才要討論,這才是說出真相。

晉:傳道人本身若不關心社會、沒有「做功課」,他們避談實屬正常。以我教會為例,領禱員會在崇拜為香港的普選祈禱,不過他會補充說自己其實也不了解事情始末。既然他沒有「做功課」,就自然不懂得為這件事祈禱了,更沒有洞悉問題出在那裡——例如社會上有很多人指鹿為馬,不同的持份者講一套做一套。教會要明白社會在那裡出了問題,然後有勇氣說出真相,提醒弟兄姊妹。

詩:我教會相對比較開放,有討論的空間。近期我們與另一姊妹堂合辦了一些研討會,討論公民抗命、政改諮詢、基本法等議題,全是平信徒自發討論的。

CIMG0959 

台灣反服貿運動的啟示

晉:我傳道人也鼓勵我去辦一些相關活動,可惜關注的人不多。我曾到過台灣採訪反服貿運動,看見台灣教會十分關心政治。教會會探望因抗爭而入醫院的學生,現場又設有禁食祈禱區。台語教會與國語教會各有政治取態,台語教會屬長老教會,在九十年代已談台灣獨立,比較維護本土利益;而國語教會則在當年跟隨國民黨赴台,政治立場上比較親政府。所以我到達反服貿現場後,發現一個特別現象,對於當地教會來說,服貿不是經濟議題,而是政治議題,只要涉及兩岸關係,教會的神經就會觸動,視野都限制在大中華內。但論到經濟問題,例如服貿與全球資本主義關係、強國如何欺壓小國等議題,教會就未必發聲。

詩:情況有如同性戀議題會觸動到香港教會的神經吧!

晉:長老教會接近綠營,而國語教會則在此事不太發聲。這件事讓我反思,教會在政治上要怎樣取態呢?我認為,教會要超越任何政治實體,她不屬於任何光譜,不向建制折腰,不作鬥爭的工具。

詩:不過教會一但參與政治運動以後,就自然會被標籤。政治運動就是藉標籤不同的人來推進的。教會的任何動作,都會被指與某個利益群體有關。我想問,香港的教會被指不參與政治,但台灣的教會卻被指接近綠營,那麼教會要如何作呢?

晉:就以香港普選為例,我認為教會只要說出真相就可以了,甚麼是合乎基本法,甚麼是不合乎基本法,教會只管直說。

詩:這樣說就涉及個人對政治現實的取態了。有人覺得要堅持公民提名,因為這是人權,但亦有人認為堅持不代表能夠成功爭取,所以退而求其次。教會似乎只可以重述不同方案背後的考慮。

晉:教會不用實際鑽研不同的方案。我認為當大家混亂之際,教會只要把原則說清楚就夠了。

 

教會有責任帶領信徒討論

詩:教會其實鮮有一起討論政治的場景。不僅普選問題,就連例如本土派與驅蝗行動等民生議題,其實教會可以發聲,但我從沒有在我教會內聽到相關討論。

晉:當弟兄姊妹迷惑時,教會有道德責任將真相說明。說到本土派或驅蝗事件,教會可以說:「我們現在的社群被挑撥。」若教會擔心在講台上談政治會造成分化,可以改為以研討會方式進行。

詩:我覺得教會跟不上,就是因為她意識不到當中的社群矛盾,也感受不到社會氣氛。她可能只看到驅蝗行動的暴力,卻看不到整幅大圖畫,不明白政策問題才是癥結。教會根本沒有這種視野。

晉:那麼教會就要多做功課了。到教會有這種視野時,她就應該勇敢指出,我們的社群矛盾正被人挑撥,用作政治本錢。教會看見社群被挑撥時,就要說清楚權力的把戲在那裡,問題的核心在那裡,以免社會進一步撕裂。我不是要教會說支持還是反對本土,而是要說清楚我們現在正面對甚麼困境。

 

信徒多元立場與合一

晉:信徒只有頭腦上的認知是不足夠的,也要有基督教靈性培育,這方面我要學習。我們有時自以為了不起,有能力判斷對錯善惡。我們要學習聆聽反對聲音,不急於維護自己。我們的社群要容納不同意見,讓我們有勇氣說出我們的看法。而我所說的看法,不是政治立場的看法,而是倫理道德的判斷。

詩:我們雖然立場不同,但可以一起服侍,這就彰顯到信仰的愛。我想起我教會的社關組,曾經討論過佑寧堂處理重建事宜的手法,似乎未能保護一個有歷史價值的公共資源。我們有很好的討論,即使立場不一,但因為耶穌的愛,我們仍然可以走在一起,在討論中彰顯接納,不因立場不同而否定對方整個人,我認為這種價值十分重要,基督徒在公共領域,例如佔中商討日,都應該要強調這種價值,我與你雖然立場不同,但我仍然視你為神重要的創造,這就是見證,只可惜這些機會並不多,因為教會事事避免碰撞,認為碰撞就代表不和諧。而我認為要藉著處理不同意見,才能測試信徒有沒有實踐信仰。

(全文完)

Share

Leave a Reply

total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