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應Jodie弟兄的分享/跳遠

Share

能在畢基的平台上和同樣做研究的弟兄姊妹分享很難得,欣賞Jodie把自己的思考和觀察分享。

Jodie其實分享了每個研究人員都面對過的挑戰——自律和時間安排。很多時候,研究工作時間不固定,也不完全受自己的控制。如果研究的項目要做時間點測試、問卷、或連續進行的話,時間便會很長。加上研究部門有很多內地研究生,他們幾乎都是長時間留在實驗室裡呆著。另外不同研究團隊也各有不同的工作文化。這樣會產生很多比較,一堆問題也會跑出來:為甚麼其他人都下班了,我還要工作那麼久?為甚麼輪到我的研究課題就那麼難?我的老闆對我太嚴苛等等。可是當我們慢慢浸淫入研究課題,產生求知慾,我們就會忘記這些影響研究的張力。

至於研究的方式,沒有固定的妙訣。有些人做文獻綜述比較在行,有些人動手能力比較強。認識自己的強弱,和想辦法解決自己的弱項也是一門困難功課。我跟Jodie很像,就是看著文獻想睡覺。慢慢我發現我是坐不住的,把太多的時間放在文獻上不如多聽講座、多問別人。有時不需要從頭到尾看,或者帶著問題去看,然後找人把我看的分享給他們聽。這樣我會更好的記住文獻的重點。

研究過程中運氣好的話,你的老闆、師兄師姐能幫助你。有時不順的話,就是別人都覺得是你的問題,但他們提出的建議你已經試了很多遍。別人做類似的實驗都有結果,你怎麼做都好像不太對。怎麼辦呢?如何分辨問題出在自己技術和能力方面,還是數據本身有一些大多數人都忽略的細節?慢慢在眾多的失敗和重複中學到技術繼而找到出路。這樣得來的結果帶給我們的興奮和喜悅,是很難形容的。祝Jodie也有類似經歷。

Jodie在文中也提到工作上接觸到內地來的同學或同事,透過溝通更認識他們。其實香港同學跟他們的思考方式、待人處事都很不同。我們經常容易在「乾淨、整潔、身上的味道」等瑣事上有文化衝突。不過希望研究的生涯能訓練我們保持一種獨立思考,尊重異見的質素。

最後想說點群體對研究生涯的重要性,研究好像是留給獨行俠的,他把自己深埋在課題裡,琢磨和研究。但同時人是需要群體的,不論你信甚麼。你可以從自己的研究團隊、整個樓層、整個系、整間學院,透過交流,找到志同道合的夥伴。其實有些難題,對我個人和研究組是困難的,但對別的組就是舉手之勞,或他們的做法會帶給我很多啟發,我試過問題就這樣被帶出死胡同了。群體也包括信仰的群體,其實研究的過程有很多是跟信仰拉上關係的,無論是信主的不信的。找到一兩個弟兄姊妹,與他們分享、禱告。把研究上、人事上的需要放在禱告中彼此記念。我很珍惜我有這樣的小組,因為它不是必然的,而且成員也經常變動,因為研究不是一份固定穩定的工作。在小組中「訴苦」,更可以求主帶領我們進入知識(研究課題)的大門,改變我們的思考方式,開闊我們解決問題的視野。

Share

One Response to 回應Jodie弟兄的分享/跳遠

  1. […] 謝謝Jodie(http://www.gcf.org.hk/?p=3233)和跳遠弟兄(http://www.gcf.org.hk/?p=3235)的分享,讓我重新審視和整理這幾年在研究工作上的體會。記得小時候曾誇口要成為愛因斯坦,現在就體會到科學研究不是一件容易簡單的事。這工作對自己要有一定要求,不容許有「少做少錯」或「做又三十六,不做又三十六」的心態,畢竟最後的成果——學位是根據你的研究貢獻而授與,而研究貢獻並不只在辦公時間待在實驗室安守本分就能獲得,很多時需要額外付出更多時間和心機。 […]

Leave a Reply

total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