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談電影

【GCF初職團契月會電影分享回顧 - 如果貓從世界上消失了】

近日有關 基督徒 如何回應身邊發生苦難的討論 成為城中熱話。在「試煉」、「犯罪結果」等的標準答案都不再能成為我們的安慰後,我們又可怎樣面對眼前遭遇的不幸?

在電影「如果貓從世界上消失了」中,年輕的主角在平凡的生活中突然患上癌症。此時,他身邊出現一位自稱是惡魔、與他長得一模一樣的人,提出與他進行交易:以身邊一件物品消失作為代價,延長一天壽命。

主角在交易中發現,消失的不單是物件,還有自己人生中與該件物件關聯的關係和記憶。這些片段都是自己曾經努力活著的證明,和人生溫度的所在,亦從中發現那個看似平平無奇的自己也有被人欣賞的地方。最後,他欣然向惡魔提出終止交易,並認知到惡魔其實並不是其他人,而是心中那個不願面對死亡的自己。

世界的本質是有限的,即使是信仰上帝的人也逃避不了生老病死的創造規律,和不能控制的飛來橫禍。遺憾縱使不能從頭扭轉,失去了的關係也或許無法修補,但你確確實實地曾經努力地存在過於這世界上,與身邊的人彼此成為對方生命的一部分,共享一起經歷過的喜怒哀樂。正正是生命的「有限」,為我們的人生賦予了意義和溫度,或長或短都是不平凡的。

「如果這世界上我消失了,這世界有誰會感到悲傷嗎?」
「只要你還有一個好故事,以及一個好聽眾,那麼你就還沒有結束。」

【GCF初職團契月會後記-與神同行】

電影《與神同行》中的主角在離世後被地府審判生前所作所為,當中出現了不少在對錯中遊走的灰色邊界:例如應否隱瞞令人悲痛的真相、結束他者飽受折磨的生命以讓他停止受苦是否合理等等。

雖然電影強烈塑造主角的正義形象,但每個行為背後亦是有著有血有肉的掙扎,並不是輕輕鬆鬆就能作出。

我們現實中的生活未必有如電影般大上大落,但在日常大小的決定有一些也是相當灰色,不能快速直接地判斷是非。

「靈巧像蛇、純良如鴿子」,很多抉擇需要考慮處境,更多時候只能選擇lesser evil。

雖是無奈,但在另一角度看,是我們仍有能力去令我們的選擇在身邊的環境中make a difference,縱使那是多麼微小。

人無完人,如果上帝也是如電影中一樣將我們的一生過錯鐵板一塊地審判,恐怕沒有人能夠找到出路。電影最後主角獲得陽間之人的真心寬恕而過關,當中「寬恕」的位置好比基督信仰中的上帝主動修補人間的裂痕,令人類在面對這個爛攤子仍有重新走出去的可能性。

祈求聖靈在我們的日常中繼續引領我們,在沒有標準答案的世界中繼續作合宜的事。

我覺得自己係零-2021年春季日劇《短劇開始了》/吳樹鏗

一個人生只是充滿著失敗和無力感的人,可以怎樣?

從《靈魂奇遇記》思考生命/黃凱健

最近戲院重開後第一套看的電影是《靈魂奇遇記》(Soul),是關於一個追尋人生意義的故事。碰巧最近翻閱楊錫鏘醫生(楊醫)《召命:以生命回應神的召喚》一書,特此記下當中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