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進圖讀書組:潘霍華的靈修——祈禱、唱詩/周厚智

Share

在上回讀書組,一眾書友經歷過潘霍華的讀經方式,運用靈閱(Lectio Divina)的框架默想詩篇。劉進圖弟兄提醒靈閱的關鍵在於堅持和累積,只要付出代價,總能在詩篇中找到觸動的字句。而在忙碌的生活中,默想者需要建立心靜的習慣,等待上帝透過聖言對默想者說話。

靈閱的關鍵

劉進圖弟兄亦提到不同詩篇對應不同的生活處境,因此靈閱時未能代入某些篇章是可以理解的。劉進圖弟兄在此引用布魯格曼(Walter Brueggemann)對詩篇處境式的分類:
1. 根源上帝(Orientation)就是風調雨順的狀
態;
2. 偏離上帝(Disorientation)是破碎的狀態,
可想像為現代人所有失意的經歷;
3. 重新根源上帝(Reorientation)是與上帝相遇
的狀態,重新找到人生意義,深信死亡和罪
惡惟有上帝才能解決。
這三種處境會在基督徒的人生中反複經歷,而上帝會運用對應生活狀態的詩篇與默想者說話。

同心唱詩 以達團契

除了讀經外,《團契生活》亦闡述了潘霍華對唱詩(53—58頁)和祈禱(59—63頁)的要求。唱詩方面,潘霍華指出會眾一同唱詩的目的是「為了在話語中合而為一」。而會眾唱詩的先決條件是「全心信靠上帝的話語,依次歸入團契的生活中,謙謙卑卑,規規矩矩」。因此,潘霍華只是要求會眾質樸無華地齊聲同唱;至於那些「音樂鋪張的手法」、「即興的二音」、標奇立異的歌曲方式、甚或是閉口不唱的表達,都會干擾團契的生活。

劉進圖弟兄其後播放了兩首泰澤(Taizé)詩歌:Seek First及O Lord Hear My Prayer。劉進圖弟兄指出泰澤團體與潘霍華的《團契生活》有莫大淵源。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羅哲修士(Brother Roger Schütz)於法國和瑞士的邊境開展了修道生活,而泰澤團體修道生活的設計正是以《團契生活》為藍本。而泰澤詩歌亦處處呼應潘霍華唱詩的要求:其簡單、取材自聖經的歌詞以及不斷重複的旋律讓會眾容易投入唱詩,不用刻意記憶便能同聲頌唱。

劉進圖弟兄在此補充,潘霍華擁有甚高的音樂造詣;然而,在共同生活的唱詩中卻提出了許多規矩,似乎限制了音樂的可能性。潘霍華深知德國的神學生的理性、邏輯能力甚強,靈性層面卻甚為不足。因此,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互相服侍、彼此代禱方面,對德國的神學生來說卻較為艱難。而唱詩作為團契生活的一部分,潘霍華的上述要求無非是為了幫助團契的個體能夠投入於集體之中,同心合意地敬拜上帝。

進入基督的語境禱告

潘霍華對共同生活的祈禱也有明確要求。內容方面,我們需要「對這一天、對自己的工作、對團契禱告,特別是為那些壓抑著我們每一個人的難處和罪過,以及那些交託給我們的人」。潘霍華亦深刻地指出,「個人之所以能夠為整個團契禱告,首先的條件是其餘各人都用禱告托住他和他的禱告」。

形式方面,潘霍華指出自由禱告是耶穌大大的應許,「就算是極糟糕的口吃,也勝於詞句優美的禱文」;然而亦儘可能在主禱文或詩篇為框架下加入禱告的內容。主禱文是耶穌教導信徒禱告的方式,而根據潘霍華的神學,詩篇則是耶穌的禱文。當我們運用主禱文或詩篇作為禱告的框架時,就是在運用耶穌的語言和心態禱告,而這樣的禱告能讓我們進入耶穌基督的心,正如保羅描述「以基督耶穌的心為心」的狀態。

原載於使命公民運動Facebook:https://goo.gl/t2d7sU

Share
total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