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生命‧活召命(三)/何守謙

Share

small icon 1

 

 

教會一位年青醫生Lambert 2009年在天水圍創立了一間診所,為當區居民提供家庭醫學和輔導服務[1],2014年教會另一位醫生Kelvin也加入服務。

七年前開業的時候我和教會的弟兄姊妹也曾到訪,為他們打打氣。一間小小的診所,當天我們要輪流參觀,沒法進去的在街上等候,它位於屋邨街市隔壁,人流也不錯。去年我再去看看,發覺他們已經擴充了服務範圍,面積也大了一半,工作十分忙碌,需要等待病人診症之前後才可以簡單地聊一會及為他們祈禱。

談及天水圍,社會普遍都聯想起:遙遠,隔離,悲情,貧窮……我問他們在那裡服務了七年的感覺如何?

的確天水圍的居民在物質上相比香港其他社區較為缺乏,大部分時間都是為了謀生,解決生活基本的需要,也有不少年青人和家庭問題,但是Lambert和Kelvin都不覺得他們為此憂愁,反之感覺到他們的內心有不少空間,對新事物較容易接受,物質生活較容易感到滿足,他們除了接受基本的治療外,也對生命和信仰產生興趣,故此醫生和護士向他們談信仰的機會也不少。他們提供的服務是最基本的醫療,沒有甚麼花巧,可謂實而不華,卻又關心病人的心靈需要,所以得到居民的信任。

我也問及他們選擇服務天水圍社區多年的得與失。

Kelvin加入只有短短兩年,還有些計算和比較,這也是可以理解的,他以前在離島的政府診所工作,頗為寫意,現在卻每天花上三個小時在公共交通上,每天晚上九時才抵家,作為兩個孩子的父親,的確有些張力,家庭收入亦不及以前,他形容自己是生活在貧窮線上的醫生。

Lambert說人算不如天算。意思是從人的角度來計算,根本就是無利可圖,但是嘗試從天國的角度來看就完全不一樣,能夠運用上主所賦予的恩賜去服侍有需要的人群,效法主在地上服侍的榜樣。

從他們的分享中,可以感受到那種自由和釋放,每當拒絕斤斤計較物質和享受,願意接受簡樸的生活,包袱便卸下了,擔子也輕省了。工作既然已經成為敬拜,就經歷自由的生活,每刻都在敬拜主,包括在職場、教會和家庭。在這種狀態中生活是何等令人嚮往啊!

對談中有幾個位置上我感受到共鳴。

悲情?悲劇?

天水圍三十萬居民大多都生活在公共房屋,很大部分是我和我的團隊多年來的努力成果。所以我對這個社區的建設也十分了解,形容它是悲情,倒不如形容它是個悲劇,政府原來的規劃是建設一個中產家庭的社區,縱然偏遠,卻有完善的公路系統,居民駕車往市區不用一小時,屋邨內有充足停車場,加上西鐵、輕鐵、巴士,可以彌補距離的問題,新界空間多,密度低,也是吸引,單位面積較大,有些還有套房連浴室。可惜事與願違,屋邨落成時巧遇金融危機,加上非典(沙士),政府迫不得已改變房屋政策,撤銷居屋計劃,把居屋單位改為出租公屋,以致設施錯配,社會服務不夠,停車場則過剩等問題。

Lambert和Kelvin提供的服務正好彌補社區的不足。

我的心靈還有空間嗎?

我們的心靈需要空間,正如神創造天地時把上下的水分開,創造了空間(空氣),我們的人生也需要留些空間,讓生命得以轉化,更貼近上主的心意。現代資訊科技不經意地蠶食著我們的心靈空間,智能手機的程式不斷地奪去我們的注意力,我們實在需要更加敏銳,刻意為生活留下空間,讓我們察覺別人的需要,也聆聽到上主的聲音。

我聽到上主的呼召嗎?

工作就是敬拜。已故司托德牧師(John Stott)說周日的工作和主日的崇拜都是敬拜,只是形態不同,一個是動態,另一個是靜態。這樣可以幫助我們過一個為主而活的人生,信仰也可以落地。還在母腹時上主已經認識我們,在我們一生也有祂的心意,包括職業,我們聽到祂的呼召嗎?

和Lambert和Kelvin的對談中,我彷彿返回當年選擇了興建公共房屋而放棄建造豪宅的場景。

[1] 見https://www.cccowe.org/pdf/cct/201212/13.pdf

Share

One Response to 建生命‧活召命(三)/何守謙

  1. 陳定邦 says:

    向人傳褔音的機會是非常寶貴的,勝過所有賺大錢的良機。

Leave a Reply

total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