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遇不相識/梁錦華

Share

small icon 2

 

 

撒瑪利亞婦人對他說:「你是猶太人,怎麼向我一個撒瑪利亞女人要水喝呢?」因為猶太人和撒瑪利亞人沒有來往。……於是撒瑪利亞人來見耶穌,求他在他們那裡住下,他就在那裡住了兩天。(約四9、40;和合本修訂版)

耶穌跟一個撒瑪利亞婦人談話這個舉動,已經令門徒驚訝不已(27節);跟隨耶穌在撒瑪利亞群體中生活兩天,「住在一起」(40節;新漢語譯本),相信是門徒生來也沒有想像過會發生的事情。兩個不相往來、彼此蔑視的族群,連一杯涼水也不願意在彼此間傳遞,如今住在一起了,這可會是比水變酒更難的神蹟?他們的隔閡都有充分的理由,從歷史、血統、地域、信仰的分歧,以至更虛無縹緲的族群印象、意識型態、生活習慣,都可以衍生歧異甚至敵視。不過,婦人既說大家有共同的祖宗(12節)、有共同敬拜的上主(20節)、甚至有共同等待的期盼(25節),卻為對方要求一杯水喝而斤斤計較,這不啻是我們罪人的共相。

撒瑪利亞婦人的反應或者是人之常情,當主流論述將族群敵對作為人與人彼此間的基本識別,在水井旁她看見的是一個觸動她神經的猶太人,而不是一個口渴疲乏的人。這些標籤效應我們不會陌生,從自由派到靈恩派、左派到右派、建制派到民主派、和理非到激進……我們製造標籤(據說潮語稱「派膠」),也被我們製造的標籤反過來去塑造我們的視野。罪人製造被罪者。而耶穌在水井旁看見的,卻不只是一個撒瑪利亞人(或者說,不只是一個標籤),而是一個在婚姻生活上歷盡滄桑、渴求活水泉源的人。這一種看見,呼應著約翰福音開首一段令人感動的上主與人的互動:

「拿撒勒還能出甚麼好的嗎?」
「看哪,這真是個以色列人!他心裡是沒有詭詐的。」
「你從哪裡認識我的?」
「腓力還沒有呼喚你,你在無花果樹底下,我就看見你了。」

「你從哪裡認識我的?」這是無數人心底的呼喊和渴求。我可以無休止地被歸類於各種「膠框」之下:中產、黃絲、港女、九十後、中華膠、基要……你可以持續不懈地分析各種界別族群的細緻異同:右派、大台、本土、恐同、民間……但我們其實是面對面也看不見彼此。論述很多,卻不認識對方,也從不感到被真正明白。撒瑪利亞婦人的蛻變,並非因為兩個族群之間的爭拗得到疏解;她一而再感慨:「他把我所做過的一切都說了出來!」(參29、39節)他們住在一起,他們看見的不再是一個猶太人,而是「知道這人真是世界的救主。」(42節)

Share

One Response to 相遇不相識/梁錦華

Leave a Reply

total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