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週經課(十六)可十42-44/蔣文忠

Share

small icon 2

 

 

「耶穌叫他們來,對他們說:『你們知道,外邦人有尊為君王的,治理他們,有大臣操權管束他們。只是在你們中間,不是這樣。你們中間,誰願為大,就必作你們的用人;在你們中間,誰願為首,就必作眾人的僕人。』」
(可十42-44)

法國哲學家傅柯認為,權力是無所不在的,在任何的社會建制、人際關係中內化、運作。他相信,現代社會中的權力關係不一定帶來壓制,也能產生治理引導(governmentality),建構他人行動的可能領域,使個體成為能承擔責任的主體。或許因為傅柯對權力所作的多面向詮釋,使他成為當代思潮中最具有爭議性的人物之一。

耶穌的門徒渴望得到權力,在天國的榮耀裡坐在耶穌的左右(可十37)。這是一種統治權力的追求,無怪乎其餘十個門徒聽到雅各、約翰對耶穌的請求而感到惱怒(可十41):難道你們想管治我們嗎?如此,權力被視為一種遂行意志的工具,一小撮握有權力的人可以凌駕他人、宰制他人。這意味著人與人之間只存有支配與臣服的關係,並構成一種從上而下的等級制度。

耶穌對他們說:「你們知道,外邦人有尊為君王的,治理他們,有大臣操權管束他們。」門徒從外邦人的帝國統治認識權力架構和關係,這些權力運作的形式成為他們生活世界的一部份,並塑造他們對自我的認識和想像。如傅柯所指,權力關係產生知識;世俗的權力結構促發了門徒對天國領袖的價值觀念。今日,教會其中最大的考驗是,如何辨識世俗權力的媚弄、如何擺脫墮落權勢的擄掠。

「只是在你們中間,不是這樣」——天國的權力運作顛覆了世界的權力關係。為首為大的,不是權力的操控者,卻要成為眾人的僕人,使眾人的生命得以建立和發揮。這樣,權力關係成為了主動與回應兩者相互配合和呼應的關係;權力與捨己能夠融合一起。

門徒要從別處學習作首領,就是耶穌的生命。「因為人子來,並不是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並且要捨命作多人的贖價」(可十45)。耶穌本可受人的服事,但卻行使祂神聖的權能(his divine power)去服事人,並賜下同樣的權能給屬祂的門徒作服事。當經歷到被主所服事,門徒為主而渴求實現的,不是為自我的權慾滿足,而是順應上主權能、為他人的生命回應。

 

(原載於《時代論壇》第1396期,已獲《時代論壇》受權轉載,網址:http://christiantimes.org.hk)

Share

Leave a Reply

total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