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養職場信徒 教會無計可施?/時代論壇

Share

香港專業人才服務機構(HKPES)早前公佈一個有關去年香港在職信徒工作處境的調查數據。部份結果值得深思,包括在問及有超過四成信徒竟認為教會對職場信徒零關注;同時有最多人認為教會對支援在職信徒「沒有作用」,反映信徒普遍不滿意現時教會的職場牧養。

香港教會一直不乏職場事工,究竟出了甚麼問題,令信徒覺得教會對職場的教導脫節及「離地」?今期本報請來一些專研職場牧養的神學院老師、機構同工,以及信徒領袖分享意見,希望解構當中問題的癥結,以及為教會對重新檢視職場事工提供建議。

信徒需要與教會牧養的落差

在HKPES舉辦是次「2018在職信徒工作及牧養處境調查」中,問及「你認為教會對職場信徒有多關注?」的選項(以零至十分作評分,十分為最高),竟有逾四成信徒的選項是零分,遠高於其他答案的比例;即使是計算零至四分的「不合格」回覆,亦合共有超過六成多。

而另一條「教會的教導如何可以幫助你職場上的問題?」中,最多人選擇的答案是認為教會對支援在職信徒「沒有作用」,達20%;其次,有15%的信徒期望教會對他們可作更多提醒和教導,實際支援主要為包括舉辦工作坊、支援小組及牧者同行等。但亦有約7%人認為,教會沒有能力做甚麼。

這是HKPES第三次對職場信徒進行大型調查,在二○一八年八月進行,以電郵和網站的方式邀請在職信徒填寫問卷,共收回1849份有效問卷。受訪者當中,男性佔715人,女性佔1134人;二十至四十九歲的受訪者逾八成(1512人),信主年日達十年以上約七成五(1387人)。是次調查中有逾半數的986份來自宣道會不同堂會的信徒,可反映單一宗派中信徒的意見。是次調查報告還有關於信徒對工作觀、工作價值、選擇工作因素、事業成就條件等項目的調查結果。調查亦發現受訪者信主年日愈長,便愈著重踐行信仰;但在踐行工作倫理方面,從事社會服務工作的信徒與從事牟利營商的信徒的分別不大,均抱持相若的價值觀。

伯特利神學院城市事工教授陳敏斯博士對HKPES三次調查結果都有關注,她認為是次調查未必完全一面倒悲觀,部份結果在對比之前的數據可作正面的解讀:如這次信徒的工作觀中,會把「實踐信仰」置於工作目的中的首三位,是過往同類調查所沒有的;信主年日愈長的信徒亦傾向會在職場實踐信仰,證明教會對職場信徒的培育並非一無是處。但陳敏斯承認,是次調查反映教牧對信徒在職場的教導,與信徒自身的需要有明顯的落差。而她歸結於教牧在神學院所學有關職場教導過於理論化,及教牧因自限而未進深認識信徒的工作處境。

「乾淨」行業:另類聖俗二分

「解經是教牧的強項,但教導信徒解難同樣重要。」陳敏斯指現時神學院的課程多著重神學與聖經研究,而較少實踐神學的科目。教牧如果不假思索地把神學院所學照搬進教會場景當中,往往予職場信徒覺得教牧的解經很好,但經文不能給予他們能如何在職場實踐的信息,反而會覺得在繁重的工作下,要再抽時間精力回教會查經時徒加壓力。

陳敏斯舉例指當信徒遇見職場文化的「灰色地帶」,如一些在信仰看來未必合乎道德,但屬非信徒眼中的普遍做法,信徒在面對這種兩難抉擇時尋求教牧的意見,教牧往往叫他們因信仰緣故而辭職,轉到一些較少這類道德抉擇的「乾淨」行業。陳敏斯批評教牧作這類意見時,沒有花心機留意信徒具體的處境,作進深的信仰教導,「神要安放一個人在政界、商界,讓他幾經辛苦爬到某個位置,你一句說『不應面對試探』便叫人放棄?是否會有更具智慧的做法?」她認為職場牧養的重點不是在於幫助信徒決定對錯,而是裝備信徒在複雜的職場環境下,更具屬靈智慧去作每個決定。

中國神學研究院榮譽校牧楊錫鏘牧師亦認為,教牧會叫信徒找尋合符「召命」的工作,轉向更「乾淨」的行業,實際上是聖俗二分化的思維,亦同時誤解了召命的含意。他指傳統聖俗二分的教會,認為一些社會服務行業會比營商牟利的行業更值得推崇,信徒最好的選擇便是讀神學裝備全時間事奉,便是合乎召命。楊錫鏘指這種想法狹隘地理解召命一詞,召命(calling)並非固定的崗位、工種,而是每人在按著神的呼喚(call),去成為祂心中想成就的人。「教會需要教導的,是如何幫助信徒去摸索獨有屬於祂的呼喚;而同時神只呼召一小部份去人去全職事奉祂,也不代表他們的工作特別神聖。」他亦指,即使是教會或基督教機構,一些工作上的灰色地帶、道德抉擇點同樣存在,「不要想像得這些地方那麼美好」。

召命:只有假日才實踐自我?

陳敏斯認為一些教牧對信徒在職場文化的具體處境認識不足,又認為既然自己不理解實際狀況,所作的教導便流於空泛化及概念化。她舉以斯帖與末底改的例子,指末底改作為指導以斯帖的牧者,不可能對以斯帖在後宮日常所面對的爭權逐利的處境都完全明白;但即使如此,這並不代表末底改的教導不貼近以斯帖的處境,他仍努力在以斯帖人生的每一個高低處,表現其屬靈榜樣與相應的人生指導。陳敏斯認為牧者縱然不能全部明白每個行業的實際狀況,但可先用心聆聽每個信徒的處境;又可裝備、提拔一些具生命素質、成熟的在職信徒領袖,讓他們與信徒組成一些類近行業的團契,遇上信徒對相關行業面對的實際困難時,可諮詢這批信徒領袖的意見,這樣對教牧自身的成長亦有裨益。她亦建議教會在講道上可加插多一些工作場景的元素,讓信徒更易代入有關處境。

楊錫鏘則指出,教牧在職場牧養的教導上,需要從根本的召命觀建立信徒,切合信徒真正的需要。他舉例指現今年輕信徒常有種埋怨,覺得自己工作的前路、際遇、向上流的機遇不及上一輩;但如果從創造神學的物質秩序而言,神給每個人的禍福也有不同的定份,理論上不能加以比較。「神給你的『份』,不用與他人相比,便盡忠做好它;也不用擔心自己的努力沒有成果,因為終歸收回也是神。」

另一個常見的誤區,是信徒覺得每天繁重工作很辛苦,甚至沒有意義,只有假日才能真正休息,實踐自我。楊錫鏘認為這反映信徒沒有在工作找尋到召命有關,「聖經教導的『安息』,不是週一至六受煎熬,然後等到第七天『歎世界』,而是你在工作中找尋到神想你成為的模樣,因而感到滿足,這樣狀態下工作便是真正的安息。」他指在職信徒多覺得不滿足,內心多是出於自我的渴求(drive),「總是覺得上司、同事虧欠他,受委屈」;而真正接受神所召喚(call)的生命,是會安然面對不同的工作際遇和境況。他建議教牧能以身作則,給在職信徒作屬靈榜樣,活出一個具有召命的生命素養。

現時陳敏斯與楊錫鏘在伯特利神學院合辦一個名為「職場神學及事工」的課程,對象是教牧同工及一些職場信徒。陳敏斯指課程內容結合聖經創造觀,及幫助信徒認識自己在工作的取向與性格,並刻意在課堂上給予學員時間,分享現實工作的處境,從而結合課堂所學作出回應。她指希望這類實踐性學習,能幫助教牧在教導上有兼具解經與解難並重的能力。

教牧可尋求的資源與幫助

香港基督徒畢業生團契(GCF)主任王偉德坦言,現時坊間供職場信徒的閱讀、靈修材料不多,普遍教會亦較少接觸與推廣。他分享從前任職跨國電腦公司時,每天上班都抽半小時在中環公司旁的公園,使用當時GCF出版的《市井查經》系列默想,每節經文分享一個工作處境的主題。他表示初期並沒有深刻印象,後來他在工作上遇到上司壓迫,要脅他自行離職,他不明白神為何沒有及時救拔他,在失業的期間他回想以往默想的經文,便明白神陪同他離開舊公司後仍然愛他,當刻便得到釋懷。王偉德認為道要承載在信徒的心中,要這種持之以恆的操練,正正需要教會擔當這種推動角色。

在教會任職職青團契導師、於美資銀行任職高層的信徒領袖Elsa認為,在職信徒需要更多有經驗的同行者教導他們如何「靈巧像蛇、純良如鴿子」,在把聖經的道扎根於職場實踐的同時,需要過來人分享如何在工作實踐靈巧的智慧。她分享最近有牧養的年輕人向她申訴上司的無理要求,她會先聆聽,以處世經驗,教導該年輕信徒不應太快「駁嘴」,而冷靜下來思考該如何合宜地應對。Elsa指自己作這類經驗分享,在職信徒會感到原來自己不是唯一一個面對這類困境,心理上會更易接受導師的同行,也讓在旁的教牧有更多空間作教導,互相配合下亦分擔了教牧的工作。

王偉德指GCF自二○一七年起,與十多間夥伴教會開始成立「職牧聯盟」事工。現時兩個月一次的聚會,每次招聚約五、六十位教牧與信徒領袖,舉辦講座、分享會,在分享每間堂會在職信徒的困境,集思廣益地思考相關解決方案。「我們希望這個平台能成為一個『雲端』,讓教牧能在不同教會的處理經驗學習更多牧養職場信徒的資源。」此外,王偉德亦計劃在七月聯同本港其他專職職場牧養事工的機構,舉辦一個大型研討會,一同討論現今職場牧養的解決方案,同時希望讓教會能更易接觸一些適合他們牧養需要的合作機構。

職場牧養與職場宣教的建議

牧職神學院、香港基督徒短期宣教訓練中心、香港專業人才服務機構亦就HKPES的問卷舉辦「職場宣教與牧養運動:教牧篇——燃點與同行」進行延伸講座,讓出席的教牧領袖了解現今基督徒面對職場的挑戰及矛盾,從而提出職場牧養及職場宣教的建議。

香港短宣中心總幹事麥鳳佩先分享該機構內部進行有關帶職宣教支援問卷的調查結果,八名受訪者認為在工作上傳福音的最大難處,來自於工餘時間不足及公司內部壓力;並認為教會具體可支援職場宣教的策略,如舉辦一些有關職場培靈及生涯規劃的講座等,對信徒在職場傳福音的模式作出教導與肯定。該中心董事朱敏華則認為教牧輔助職場宣教的角色,可運用「3E」策略。一、傳遞異象(Envisioning),更新對職場宣教的觀念,教導信徒如何有使命感地上班,「不是只覺得週一返工就好辛苦,週六日返教會就成為安舒區。」二、裝備培訓(Equipping),如何透過整合信仰與工作來經驗神的同在。三、賦權加力(Empowering),教牧要與信徒同行及陪伴,包括在靈性導引、召命辨識及成為他們的生涯教練,讓他們呈現具素質的信仰生命。

教牧可如何幫助信徒在職場靈性的健康?牧職神學院課程發展及研究項目總監黃啟泰認為有三方面可衡量。一是內在生命,若信徒的生命力強,將能較易應對壓力。二是找尋對信徒自身有意義的工作,即能帶來喜悅感、工作活力、意義及價值等,便少有挫敗感。三是社群連結感,信徒能在工作社群中感到被鼓勵、體驗自我成長等,便會減少對心理輔導的需要。故此,若要建立職場靈性,牧養需要多方面入手。黃啟泰又指,牧職神學院將在五至六月進行一項特別針對職場靈性的調查,計劃收集一千多名信徒的意見。

講座已於二月十九日在牧職神學院舉行,有逾百人出席。

原載於《時代論壇》第1646期,已獲《時代論壇》授權轉載,網址:http://christiantimes.org.hk

Share
total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