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得揀‧社區狂想曲/張韻詩

Share

“Be the change you want to see in the world.” – 甘地

已忘了從何時開始,這句話常躍入腦海中。在畢業後的某個時刻,我開始想到,既然反高鐵、東北規劃這些切身的事情,對自己來說仍有點遠,那,倒不如從自己居住的地方做起?

我從小在西營盤成長,這個小區是香港最早期規劃的社區之一,以「長命斜」正街為中心。2015年12月,當時有發展公司向城規會申請更改區內一土地的土地用途,我與朋友均認為此一申請將嚴重影響社區面貌及四周居民的居住質素,但這事卻少有街坊知曉。我們於是組成「城西關注組」,擺街站向街坊講解,收集意見交回城規會。「城西關注組」往後亦以西營盤為起點,舉辦導賞團、社區學堂、出版區報「好西里」,希望可以集合更多街坊,共同參與社區的事。

「城西關注組」的成立是在各種美好時空及人物的配合下自然而生,但尋找同伴,共同關心自己居住的地方,卻是早於2010年便有的想法。從參與反高鐵保菜園村的各種運動開始,縱然我不是走在任何的核心中,在間或的參與,已讓我看到抗爭的不同可能性。尤記起當初在立法會參與苦行,圍繞象徴香港民主與法治的建築物,以三步一跪的形式,俯身在冰冷地上,「轉念,始於足下」。當日的苦行並沒有令立法會裡的人轉念,而當日反對高鐵的原因亦一一成真,五年後的今天,菜園新村才剛建成,村民仍要努力建立新家園。

接下來的幾年,種種「大議題」充斥,除了每次網上寫反對信、在facebook打一兩句想法、在大型運動中參與外,有沒有其他更日常的途徑呢?有沒有一種作為公民身分,融於日常的生活節奏,而非只在大事大非上表態?帶著這些想法與經歷,來到「城西關注組」。

不論是早上到地鐵站派區報,抑或週末擺街站、做問卷,都令自己有機會實在接觸同住這區的人。網上的like及share是自我感覺良好,以為「表達了、做左野」,惟有在面對一眾陌生的街坊時,左一句「我沒有意見,呢啲嘢唔關我事」、右一句「塊地係人地嘅,人哋鍾意起咩咪起咩」,才明白落地所謂何事。當然,也是在這些時刻,挑戰自己怎樣去回應我的鄰舍。是放棄?是轉移話題讓他談談自己的故事?是直面的討論其私人產權至上的資本主義思想?每次的對話,都會對這個區、眼前的人、又或自己有新的發現。西營盤是老區,隨便找位街坊都是住了三十年以上,有些甚至可以告訴你他是在區內的贊育醫院出生的,每遇到一位街坊,便是一次乘時光機了解昔日的機會。

關注組成立至今只有一年多,我們沒有員工、沒有會址,大家都是工餘時間,擠出來開會,做各樣的事。在香港這個以忙碌見稱的地方,到底我們如何可以同時兼顧工作、家人、朋友、興趣,再加上「公民」這個身分?我想這是我們都仍然在不斷調整、適應。每次在忙得要死時,我都提醒自己,這個有關社區的實驗,不應是一種工作,而是生活的一個部份。這個實驗,沒辦法快、沒辦法看到即時的成果、沒有必然要完成的事,只有繼續連結大家,讓大家可以互相分擔,做不來的事,要麼不要做,要麼找更多同伴來一起做。

(編按:畢基主辦「生活其實『有得揀』」系列已圓滿結束,活動詳情請參閱http://www.gcf.org.hk/wp-content/uploads/2015/11/poster-copy.jpg

Share

Leave a Reply

total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