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經濟領域(四):透過施予去扶貧

Share

small icon 5

 

 

建立正確財富觀和改變個人生活方式,是與神一同拯救經濟領域的起步點。但聖經各處也有強烈一致的命令,要求有錢人用財富扶貧。最明顯的方法(也是聖經常常提到的)就是透過施予。但投資和審慎消費也能有效地幫助窮人。

透過施予扶貧

我們若確實意識到神的恩典臨在於我們的生命裡,就必會流露感恩的心,慷慨施予。耶穌吩咐門徒說:「你們白白地得來,也要白白地捨去。」(太十8)馬其頓眾教會就是這樣行,正如哥林多後書八至九章所描述的。這兩章是新約中最詳細討論慷慨捐助的地方。按保羅所說,馬其頓眾教會自發捐助耶路撒冷教會,幫助耶路撒冷信徒渡過經濟難關。然而馬其頓的信徒本身是清貧的。保羅告訴我們

就是他們在患難中受大試煉的時候,仍有滿足的快樂,在極窮之間還格外顯出他們樂捐的厚恩。我可以證明,他們是按著力量,而且也過了力量,自己甘心樂意地捐助,再三地求我們,准他們在這供給聖徒的恩情上有分。(林後八2-4)

令人驚訝的是,他們不是在富裕的情況下施予,他們自己也在困難中。我們若要成為施予者,現在就要開始,儘管我們認為自己擁有得少。若要等到自認足夠才做,我們永不會足夠。

保羅注意到耶穌就是這種施予的榜樣。「你們知道我們主耶穌基督的恩典:他本來富足,卻為你們成了貧窮,叫你們因他的貧窮,可以成為富足。」(林後八9)我們為甚麼要施予?是因為我們所跟從的那一位向我們示範了何謂慷慨。

保羅繼續說明,有錢人要施予到一個地步——並貧窮人要領受到一個地步——應該要達至公平分配。

我原不是要別人輕省,你們受累,乃要均平,就是要你們的富餘,現在可以補他們的不足,使他們的富餘,將來也可以補你們的不足,這就均平了。如經上所記:多收的也沒有餘;少收的也沒有缺。(林後八13-15)

他的思路暗示在基督徒群體中有貧富懸殊的不理想情況發生。若有弟兄姊妹無法應付生活基本需要,那些有餘裕的人就有責任回應。對於西方社會大部分基督徒來說,這是一項巨大的挑戰,因為他們的財富遠超過世界上大部分每天都要掙扎求存的基督徒。

然而保羅不是用罪疚感來推動我們。我們的施予不僅要慷慨,也要喜樂。「各人要隨本心所酌定的,不要作難,不要勉強,因為捐得樂意的人是神所喜愛的。」(林後九7)我們施予是因為我們想施予,是甘心的——源於一顆充滿感恩的心。若不想施予,就讓我們專心於感恩的操練,看看這操練是否能令我們愉快地施予。

慷慨捐助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是違反個人直覺的,也是抗衡文化的。在個人層面來說,我們害怕大方的施予令我們沒有足夠的需用。我們的文化鞏固我們的恐懼,它向我們展示愈來愈多的「需要」,要求我們透過擁有和積蓄獲取安全感。只有聖靈的能力才能使我們有望脫離財富的捆綁,慷慨施予。慷慨是一份從神而來的恩賜,它使人從財富中得釋放,又使文化不被安全感和地位這些假神奴役。

當然,決定捐助後,就要回答 何地 如何 的問題了。在眾多選擇中,我們需要智慧明辨最有用和最適切的行動。若選擇透過代理去捐助,可以考慮兩點:

  • 這所機構幫助受助者自力更生嗎?他們有聆聽受助者,並與受助者一起制訂最有用的幫助方案嗎?他們注意到當地文化背景嗎?還是他們一意孤行,因疏忽而令事情每況愈下?
  • 該機構在運用資源上透明和誠實嗎?他們的行動有效嗎?他們有向董事會負責嗎?有向國際監察組織呈交財務報告嗎?可惜的是,常常有機構不誠實,誇大需要,不開放給獨立審計和評估,並傾向浪費資源,或花不必要的錢在行政、籌款、行政員工的高薪上。

 

(上一篇:拯救經濟領域(三)http://www.gcf.org.hk/?p=3436

(下一篇:透過投資去扶貧http://www.gcf.org.hk/?p=3578

原文連結:

https://www.theologyofwork.org/key-topics/provision-wealth/redeeming-the-economic-sphere/we-are-to-use-our-wealth-for-the-aid-of-those-in-poverty/aiding-the-poor-through-giving/

原文版權屬Theology of Work (TOW) Project擁有,本團契承蒙TOW Project允許轉載及翻譯成中文,特此鳴謝。

Share

Leave a Reply

total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