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埃及記(七):面對複雜的世界(中)/李均熊

Share

small icon 2

 

 

經學者很早已經發現出埃及記九災的記載並不簡單。九災是以「三乘三」的循環來展現的:第一循環乃血災、蛙災和虱災;第二循環為蠅災、畜疫之災與瘡災;第三循環為雹災、蝗災以及黑暗之災。在每一個循環中第一災,即血災、蠅災和雹災,上主都是吩咐摩西「清早起來」(參七15,八20,九13)到法老面前向他作出警告;每一循環的第二災,即蛙災、畜疫之災和蝗災,其警誡的公式則為「你進去見法老」(參八1,九1,十1);每一循環的最後一災,即虱災、瘡災和黑暗之災,三者均沒有對法老作出警誡,而是由上主直接吩咐和施行災害。但這三乘三的循環卻不是單純的重復、也沒有明顯的規律,例如有些災害就彰顯了以色列人之地與埃及人受災之分別(第二循環的第一、二災和第三循環的一、三災)。

有一類學者認為這模式顯示經文乃由不同底本編修而成。但亦有一類學者認為這種表逹模式乃顯示九災記載的「文學性」。就算經文集成的歷史背後真有不同的資料來源底本,我們也不能不承認編修者將九災——或說上主、摩西和埃及法老的瓜葛——經過精心編排而呈現出來。就是這種編排,成為一種文學表達的手法。根據形式主義的定義(暫且不評論這種定義的優劣),「文學性」就是語言從日常使用區分出來的「獨特」的運用。換句話說,文學不在於內容是否真確抑或虛構,端在乎內容是如何去表達——它的形式——來決定作品的文學性。虛構的故事可能因為平鋪直敘而沒有文采;歷史真實透過高超風格卻能成為傳世佳作。再用形式主義的分析角度去看,我們可以指出聖經這種文學形式乃要將九災這些「神蹟奇事」(sign and wonder)「異格化」(alienate)。它就是和一般的「神蹟奇事」不同,九災要表逹的,並非單純記載這九災的發生。記載的「文學性」使讀者投入、共鳴和反響。讀的人就是不能被動的接收資訊,必須主動的去探究和留心事情「如何說」,以至進入經文的世界去體會、感受並得出自己的反思和回應。

上回說到我們面對複雜紛擾的世情,聖經的閱讀如何幫助我們。這裏我提出一個可以幫助我們,卻容易被忽略的讀經態度。讀聖經不是只求接收內容,又或簡化的人生答案;若是這樣,兩三句說話就能綜合了一段複雜的敘述,聖經作者不需大費周章。讀聖經(尤其聖經的敘事)要求我們——透過細閱經文非一般的語言運用和文學技巧——投入對話(engage in dialogue),去思考聖經世界和人生世情的比較、呼應和共鳴,從而在不同人生階段、處境得出相對應的信仰態度和實踐綱領。

如何做到呢?(待續)

Share

Leave a Reply

total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