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基回顧.文章重溫]走訪彭永福醫生

Share

(節錄自《成人@召命1957-2007》畢基50周年金禧紀念特刊)

彭永福醫生(彭醫),61年港大醫科畢業,GCF前期的Exco。

彭醫說:「當年參與GCF,是很順理成章的事,因為在我們的心目中GCF就像是CA(港大團契)的延續。大學團契不同GCF,前者像個延長了的夏令會。但GCF的不同,是由於弟兄姊妹踏入社會工作,因為工作地點、時間和崗位不同,難以保持讀書時代的凝聚力。」然而GCF卻因海外畢業生的參與變得「國際化」,兩類的學生的文化差異,為肢體的相處帶來新的刺激,豐富了當年初出茅廬的彭醫。

六十年代的GCF活動不算多,卻竟也有佈道會、退修會和小組,一些是以專業為對象,另一些則以中學生為對象。而且,當時還未有專為醫生而設的團契。但已有一些醫生經常聚在一起。其中一個就是起源於一位姓張的醫生,他自發地在家中舉行聚會,讓一群醫生走在一起;參與者中有已信的、也有未信的,有和他自己一輩的、也有比他年輕的,有醫生本人、也有他們的子女。聚會一個月一次,唱唱詩、分享一下見証,氣氛輕鬆而自由,卻吸引到二、三十人經常參與。此外,還有GCF另一位元老吳羽弋醫生,他也恆常地在一間酒樓主領查經班,三十年風雨不改,讓一群不同年代的畢業生在屬靈上分享、交流,非常有意義。

在彭醫的經驗裡,GCF的存在有特別功能嗎?他說:「當時不少畢業生經過大學的教育和校園團契的洗禮,屬靈生命得到復興,於是很熱心和人分享福音,他們就曾經是教會更新和復興一股很重要的力量。」說到這裡,他就向我們分享了一群畢業生如何力抗教會中一些世俗化的處事方式,一些畢業生在聖靈的引導下選擇以合一的心去處理和教會的分歧,一面勸勉、一面守望,為教會的成長和發展繼續付出,經過一段日子,終於也看見了教會的轉變和成長。

在彭醫的回應裡,反映出GCF的內涵,不是一個組織,不是一堆活動,而是一群人。若然GCF曾經對屬靈群體有所貢獻的話,是因為他們願意反省、堅持不隨從世俗,也是因為他們願為自己成長的地方守望和付出。未來一代的基督徒畢業生,可以守著這些應有的美德嗎?

Share

Leave a Reply

total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