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埃及記(三)忘記了名字/李均熊

Share

small icon 2

 

 

在出埃及記中,以色列人究竟擔當怎樣的角色?

出埃及記(希伯來文書名原為「他們的名字」)第一章甫開始,在一連串名字之後,「以色列的眾子」(「以色列人」的原文直譯)便失去個別獨立的面孔和名字了。經文形容他們「生養眾多,並且繁茂,極其強盛,滿了那地。」(出一7)驟看這些以色列人正好成就創世記上帝對人的祝福:「要生養眾多,遍滿全地。」(創一28)但除此之外,還有兩個詞語值得留意:「繁茂」、「強盛」。埃及王感到受威脅,皆因以色列人不單「多」,而且「比我們強盛」。但甚麼是「繁茂」?和合本的翻譯十分文雅,使我們忽略了原文這個詞語令人厭惡的感覺。原文vayishretzu或許應譯作「滋生」,就是創世記上帝要水中活物多多滋生的那個動詞(創一20)。十六世紀意大利聖經註釋者Seforno便留意到這是一個貶義詞。雅各的後人,每個都成為了一族一姓;但到後來,以色列人只是一群沒有面孔的群眾,而且不成比例的生養使他們如同昆蟲一般地滋長。Seforno進一步想像這種描寫代表他們已經失去作為「以色列眾子」的特色,法老甚至認不出他們就是約瑟的子孫,也因此成為以色列人被奴役的因由。

猶太人有一個傳統,認為以色列人下到埃及便忘記自己是神的選民,並且停止進行割禮——亞伯拉罕永約的記號。一連串的奴役也因此而起。當然猶太人並不是要為法老的罪行開脫,而是哀歎以色列的受苦有可能根源於他們忘記了自己的使命和身分。出埃及記中以色列人的行徑——投訴、抱怨、多疑、怯懦,又的確如蟻蠅一般惹人憎厭。另一個猶太人的傳統,就是看摩西抗拒上帝的呼召也是源於以色列人的本性——他們真的值得解救嗎?

前些時候,岳母八十大壽,我們一行十五個家人陪伴老人家到台北一遊。一次上到捷運,我們自然為老人家尋找坐位,但十六個人擾擾攘攘,也很引人側目。剛好坐在我鄰座的捷運乘客,在她手機裏輸入了「看到一群如大陸客的香港人,無言」,又剛好給我瞄了一眼。如果你是我,你會怎樣想?旅客、大陸客、香港客、捷運客,無言……

我們其實是誰?別人又怎樣看我們的身分?我們又有否成了別人眼裏討厭的、沒有面孔的、沒有名字的角色?

Share

Leave a Reply

total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