緊握生命的希望/陳榆

Share

有兩部很值得大家放在一起來欣賞的電影:《緊握生命的希望》(Va, Vis et Deviens)及《戰地童真》(Edges of the Lord)。為甚麼要將它們放在一起來看,因為它們都是講生存的故事。因為戰亂,第一部講一個基督徒母親囑咐自己的孩子裝成猶太教徒,第二部則剛好相反,講一對猶太父母要孩子扮成基督徒。先講第一部《緊握生命的希望》,它獲得2005柏林影展觀眾票選獎、人道精神獎和最佳歐洲電影三項大獎。

“1984年,戰火連天的衣索比亞,小蒙(Salomon)一個九歲的黑人小孩,住在貧困至極的蘇丹難民營裡。在這艱難的環境裡,傳染病四處蔓延著,他們的生存遭受到嚴重的威脅。這時一個以色列與美國的聯合組織Falashas,希望拯救衣索比亞的猶太教孤兒,將他們安置在以色列生活,小蒙的媽媽雖然是個虔誠的基督教徒,但是在得知這消息後,為了讓孩子有機會活下來,於是囑咐小蒙裝成猶太教徒,並且宣稱自己是孤兒。 “live and become…”是母親對他最後的叮嚀,亦是此部電影的片名,傳達著身處困境的人們心中最深的期望。

到了以色列的小蒙改名叫小莫(Schlomo,與前部電影train of life的主角相同),在法籍養父母的教養下,學會了希伯來語和法語,也經歷了異國生涯中的生日,婚禮,猶太戒律等儀式。小莫漸漸融於以色列猶太文化中,但是面對身旁的養父母,女朋友,身上卻背負者許許多多感情上的負擔;因為他始終無法忘記仍在衣索比亞的母親,這是他藏在內心深處無法傾訴的秘密。而他的養母,也因為花很多時間與心思在他身上,反而疏忽了自己兩個親身小孩,母子間出現了難以言喻的隔閡,但更令小莫困惑的,是他自己的身分:自己究竟是衣索比亞人?還是以色列人?他是基督徒?還是猶太教徒?血緣、國族、身份、信仰,這一切的一切,難道是人一生所必須背負的永恆印記?”

電影介紹如是說。我看的時候,總會想起吳宇森的“Face Off”,若果我真的跟別人對掉了身份,我的命運會如何?結果,耶穌那句「跟隨我就要捨己」,還是提我不要想好了……

Share
total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