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井、罪人、被罪者序 – 司徒永富

Share

欣聞「前輩」馮偉文兄的大作再版,內心非常興奮,因為多年後的今天,重溫馮兄的文字,竟然發現他獨具觸覺,老早便察覺信徒群體在傳好信息時的偏差,未能全面地解讀基督愛人靈魂的心腸。我稱馮兄為「前輩」,絕不為過,第一,馮兄是不斷提醒信徒落實信仰到生活的先導者;第二,馮兄的見解每每能另闢空間,帶來多角度反省;第三,於我來說,絕對是我的「前輩」,因為我對信仰落實到生活和職場的反省起碼遲了十年。有幸為此書寫序,雖感榮幸,但仍感不配。不知可為此書貢獻些甚麼之際,不如就從馮兄大作對我勾起的思緒說起。

近期「香港教會更新運動」發表有關香港教會普查的研究,有幾項發現的確回應著馮兄在書中的某些觀點。第一,中年信徒 (45-64歲) 較五年前顯著上升;第二,有效的佈道方法以關係佈道為主;第三,有顯著增長的堂會以小組牧養居多,而且多有提供社會服務。總括上述三項發現,是愈來愈多的教會嘗試把信仰落實到「生活」層面,但挑戰在於如何牧養中年在職信徒。

中年信徒是怎麼樣的生活形態呢?他們普遍是在職、有返工有放工;生活壓力沉重、要養妻活兒、又要供樓;已婚但又要照顧兩邊家庭的年長父母等。因此在調查中,教牧同工認為信徒常遇到的困惑依次是工作、子女教養、危疾、長期病患、健康問題、學業及人際關係。然而從工作、生活、家庭、健康而來的種種問題並非簡單地可從聖經金句、祟拜宣講、各式「硬J 事工中可以得到的答案。活在都市化的香港,今天的牧養的確比任何時間「埋身」,牧者可以對會眾的困惑沒有答案,但必須要有同行者的感覺。馮兄在書中「不宜祈禱區」一章形容當別人期望我們實際地在他們身上伸出援手時,而我們卻遠距離地在祈禱,正正就是當下不少不食人間煙火的信徒的寫照。

最近有一項關於八十後的調查,其中一項發現很有趣,原來八十後最厭惡職場中的50 、60 後「講多過做」,套用職場術語即是「講就天下無敵,做就無能為力」。筆者對大多數信徒的生活經驗也差不多,不少非信徒對基督徒的感覺是在信徒身上並沒有找到如他們所背的金句或講台信息般「高尚」,即信徒的行為沒有見證著他們的信仰。我曾經在一講座後過到一基督教機構高層,原來他並不是信徒,他說他在一大型佈道會中本來有衝動決志,只是內心的聲音告訴他過幾天才做決定,然而當他回到職場,過了幾天,仔細觀察機構的基督徒如果處事為人後,他的結論是還是不要信了。

是的,教會佈道與職場佈道是不盡相同的。我所指的教會是聚的教會 (Gathering Church),主要是以「講」為主,別人很少有機會看到我們怎樣「做」,把宣講落實到生活和職場。然而在職場,任我們的言語有多漂亮、口才有多了得,別人還是「聽其言、觀其行」,更多的時間是看我們做了些甚麼,當我們又講又做時,這多數是散的教會所在之處 (Scattered Church)。有人提出關係佈道的三步曲是職場中最有效的策略,即成為朋友 (Make a Friend)、做個朋友 (Be a Friend) 和帶個朋友 (Being a Friend)。事實上,在現今社會普遍人偏向缺乏信任度,很難一下子對一個素未謀面或平時漠不關心的人,突然熱情起來邀請對方返教會或關心他的生命問題。大部份人會對我們這些大發熱心的信徒在內心充滿疑惑,就是:「你們平時並不關心我的生活困擾,怎麼一下子那麼熱衷於關心我的生命問題。」筆者認為職場傳福音,必須植根於真實職場處境,由建立真摯關係開始,進入別人生活中的爭扎,為別人的靈與魂一同帶來祝福。

讀畢此書,腦海中不斷被牽動一個問題,就是當不牧者在牧養職場信徒應做些甚麼?最後我想到了以下幾件事:(一) 教導會眾教會不是建築物,聚和散的教會觀同樣重要,事實上,聚是為了散的;(二) 星期一至六當我們散到職場時,我們也是在敬拜和事奉上帝;(三) 工作無分聖俗,只要帶著事奉見證上帝的心,任何工作都是神聖的;(四) 會眾在星期天回到教會,需經驗重新得力,被醫治、得釋放,帶著使命,藉聖靈充滿,得著權柄,被差回職場;(五) 激勵會眾以工作為祭,不會因為長時留在職場工作而心感內疚,反而以工作事奉.上帝,把壓力戰化成功力。

上述思緒,偶發於再三回看馮兄的《假如耶穌在……》,我肯定讀者必然會有同樣的偶發,只是有不同的思緒,這可能就是馮兄多年前寫此書的目的。

Share
total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