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未知 – 當離別不似預期:記加拿大creation care進退修之旅 (三) / 林慧琪

Share

(本系列文章背景請參照文末連結)

生命無常,人生也無常,2020年全球被肺炎疫情弄得一片混亂,有多少我們習以為常的事不再一樣? 如果香港人冇得飛去旅行會想死,那麼要你8小時內決定帶走所有東西起飛,可以嗎? 如果每年幾次(煩人的)家庭聚餐突然全部取消,會高興嗎? 科技再發達,怎樣容易「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在今年用視像通訊至「screen fatigue」後,又是否真的能滿足心底的需要?   由二月初到埗加拿大,好不容易與這邊一起工作學習和生活的伙伴們稍為混熟,三月中各國疫情開始嚴峻,多國實行禁飛封關,與自己最合得來又在同一工作小隊,來自納米比亞的實習生,在一個晚上還一起討論明天晚飯要煮甚麼,第二天清晨突然敲門弄醒睡夢中的你,告之她「現在」要去機場,趕及封關前最後一班機回國, 而你只能錯愕地回應平安上路。自始的一星期,連續五位實習生/義工,都離開了 – 是下午還在一起工作,黃昏時就告訴你晚上要離開回家。於是,當有一位能有「24 小時通知」,你突然覺得是種奢侈。

 

成為唯一決定留下的義工(只因帶病毒回家的風險太高),那份孤單不為人道。接著,同工們開始work from home,甚至被暫時辭退,連其他工作的同事伙伴都相繼離去,只剩下兩位同住的同事。由熱鬧變冷清的家。

 

作為香港人,原來對疫情引起的不便相對「習以為常」- 始終我們已有十多年抗疫的經驗;加國的同事會告訴你,不能與家人相聚,未能見姪仔姪女,是極痛苦的事。這時你才發現,這邊的「探家人」不是一星期一餐晚飯然後各自回家,而是要花大半天駕車才到,甚至要飛往外國,住上幾天再回程的程度,一年去不了太多次,但每次都是長時間相處,所以連結很緊密,成為每年記事簿裡最重要,不止期待更是不可或缺的日程。

 

6月,大部份同事回巢,整個夏天,好好享受一同工作彼此學習的快樂。 9月,自己離別大家前往機構另一北部小鎮的local project幫忙,感恩當地同事願意在疫情期間接待我住進她家。突然有了「家人」,還有小鎮裡眾多義工朋友,與人重新連結的感覺很實在。當9月的離別是暫時的,即使知道自己會再回去,仍有不捨的感覺;11底月離開小鎮返回原處,你很清楚是那種「人生未必再有機會過來」的傷感。

 

回到原處,卻發現很多事情不再一樣:有幾位同事家人重病/離世,或是因搬屋而要離職或放長假飛回家鄉,今天一別可能不會再見。甚至還有那群你之前大半年日日探望,每周幫忙打理餵飼和拾蛋的走地雞們,因年老下蛋能力下降,被賣作肉雞離開了;連河邊那幾棵很喜歡的植物都因雨季來臨沖走了⋯⋯突然一切因回歸而熱切預期的人和事不似預期,心裡的震憾久未能平復。

 

在正常的日子,去旅行體驗生活,歡迎與離別本是平常。然而在疫情中,共同經驗被困,無法見他人的孤單感 – 尤其長者們不懂用科技產品的無力感與孤寂,再附送擔心長者們的狀況……卻又因此重新發現甚麼才是人生中最重要的。

 

我們本與周遭的人和物 – 我們的鄰舍,在日復日的相處中俏俏連結起來。所以身邊若有人突然失蹤/離世,抑或如社區(重建)中要拆卸的建築物、榕樹頭,還有街坊們的情誼等等,一但失去,除了不解與不捨,更感受到心中像缺了一塊;若是失去前未能好好道別,那份空洞感覺更揮之不去。

 

生命無常,選擇死後紀念還是生前盡力關愛? 面對由不公義造成的離別(如一些發展項目對社群/環境造成傷害),選擇照顧弱小還是發聲抗爭?

 

Why not both?

 

或許我們的文化使「悲傷」難以啟齒,總要裝作堅强去對抗。聖經說,與哀哭的人同哭。那不止是一句節哀順變,然後佯裝沒事發生。常說眼淚是上主所賜的禮物,除了知道衪會接住我們的眼淚,與身邊的人,或容讓身邊的人與自己一同哀哭,感受分擔那份傷痛,承認我們是軟弱的,在彼此分享軟弱時,我們之間的連結就會深化,成為更強大的群體。矛盾,卻實在。在上主的創造裡,我們不孤單。

 

在肺炎疫症之前幾年,機構(加拿大分部)內連續有幾位同工及/或兒女,還有資深義工,分別患重病或因病離世,到2019年11月甚至機構的國際總監和創辦人因車禍突然離世,機構全球各分部一同舉哀 — 整個同工群體一同哀慟(lament),認真學習處理悲傷(grief)。時間足夠了,現在能繼續帶著盼望走下去。2016年加國分部兩位同工一家的小女兒過身後成立了紀念基金,用以資助小孩子參與creation care 的教育活動 (註1);還有這兩個月才開始建築,以紀念其中一位同工的丈夫和女兒的祈禱小屋 (註2),都在實踐這裡的 Tagline:Inspiring hope, caring for creation – 好好照顧此刻的受造界(包括人),就能啟發/啟動朝向將來的盼望。

 

送別這一季的實習生,再次成為唯一的非同工留宿者。伴隨冬季的陰冷天氣,那份默默的孤寂感覺又來了。 負面情緒人人有,與其與別人比高低大小,或是拒絕這哀傷感覺,學習接受它,擁抱它,述說,(被)聆聽。然後,就有力重新上路。   感謝各位聆聽我的故事。

 

後記 — 廣告時間:這兩年的香港處於受創時代,如想學習聆聽身邊親友的情緒,卻又不知如何啟齒,可以借助FES 出版的聆聽工具《道聽圖說咭》 。

詳情:https://faith100.media/推動聆聽運動傳後創傷福音/63393

相關報導: https://christiantimes.org.hk/Common/Reader/News/ShowNews.jsp?Nid=159411&Pid=102&Version=0&Cid=2141&Charset=big5_hkscs

註:
文首的相片就是興建中的Meristem祈禱小屋
本系列其他文章:
(一) 當我走到無力繼續下去:https://bit.ly/2TbT9WG
(二) 當我感到疑惑說我是誰:https://bit.ly/3m4bLU9
Share
total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