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靈魂奇遇記》思考生命/黃凱健
最近戲院重開後第一套看的電影是《靈魂奇遇記》(Soul),是關於一個追尋人生意義的故事。碰巧最近翻閱楊錫鏘醫生(楊醫)《召命:以生命回應神的召喚》一書,特此記下當中的反思。
電影中熱愛藍調的男主角祖加拿(Joe),他的夢想是成為一名爵士樂手,但現實裡卻只能當一名普通的音樂老師。有一日在一位舊學生介紹下他本來得到一個於爵士樂團表演的機會,卻陰差陽錯失足跌下坑渠,繼而進入一個尤如靈界的地方,在那裡Joe的靈魂誤打誤撞遇上另一個主角「22號」— 一個待了很多年也找不到生存意義的靈魂。機緣巧合下Joe擔任22號的靈魂導師,他卻一心只想著如何回到原本肉身繼續追逐他的「爵士夢」。
電影的世界觀設計是每個人的靈魂特質在出生前已被設定。每一個靈魂都有一張證件,上面有五六個格子需要被填滿,通過不同的性格預備班來得到不同的特質,找到自己的個性及喜好,最後要集齊一枚「火花」(Spark)得到地球通行證(這裡想起楊醫提到上帝給我們各人不同的「名字」,兩者有點異曲同工之意)。一旦獲得通行證就代表他們準備好迎接生命,繼而可以跳進投胎道,就是重回地球的時刻。 戲中Joe和22號,一個求生心切,一個不欲投胎。之後他倆誤打誤撞下,22 號意外跌入Joe的身體,而Joe則附身在那隻醫院病床上的貓,闖入繁忙的紐約街頭,跌跌碰碰重新開展了冒險歷程。最終Joe還是趕上了爵士樂團的演出,一圓他的心願,更獲得繼續在吧場演出的機會。幾經辛苦終達成夢想,理應高興萬分?但他卻沒有預想般的興奮,彷彿差了些甚麼似的。
每當談到人生方向都不缺少追溯、回顧、檢討、反省,想想自己走過的路,今天正在走的路,為何會走在這樣的道路上。戲中表演過後的Joe回到家中目視鋼琴,彈著彈著回望一生所經歷,從小時候到今天,想起兒時遇見的事物,想起他的學生如何努力學音樂,想到遇上街頭演奏者,想到在父親面前彈奏,想起食物帶來的滿足感。這些往事構成Joe生命的「文本」,當他願意打開心窗聆聽內心的呼聲,之前「鬱鬱不得志」之感一掃而空,這是他生命的覺醒。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文本」,當我們親身打開自己的「文本」,回首種種經歷也許能幫助我們整理生命,對各種際遇有不一樣的體會,也能幫助聽見上主對自己的呼喚。
22號多年來在尋覓的那「火花」,究竟指的是甚麼?Joe的答案是「音樂」,音樂就是他人生的全部,是他生命的熱情所在(passion)。但靈界管理員Jerry隨後的解釋很發人深省:”A spark isn’t a soul’s purpose! Oh, you mentors and your passions. Your purposes, is your meanings-of-life”。或者說,生命的意義並不在乎要做甚麼事情,而貴乎你如何「看」,賦予一個怎樣的價值。Joe原先堅持他玩音樂才是「火花」,對22號的領受不屑一顧,後來當他省察、回顧人生發現「火花」無分高低大小,而在於生命的分享、聆聽與記念,打開五官感覺,哪怕是生命中的大小事情都能成為「火花」的一部分。我想起香港很流行的一句話,「人無理想,同條鹹魚有乜分別」,但這電影提出了另一個向度的思考,戲裡Joe的理髮師Dez一語中的:「不是每一個人都需要成為一個偉大的人」,他的人生就是這樣的寫照:當初原想做一名獸醫,但因金錢問題而轉行學理髮。但Dez沒有因此而耿耿於懷,與理髮的客人談談生活、聆聽不同人生故事亦樂在其中,也許這就是他的「火花」,是他的「名字」。
看這部戲時尤如跟主角一起去了一趟靈魂大歷險,人生有時既像Joe般感覺自己「時不予我」,有時又像22號般落在尋找生命熱情的迷失。片末Joe被問到”How are you going to spend your life?” 步出戲院一刻既要回到一個扭曲的世界,現實的確有時令人感到氣餒,意志也會消沉。縱然我們不知前路如何,但上帝給我們每個人有獨特的名字,關鍵在於如何活出祂所造的那個人。身處亂流之下,活好生命每一刻,珍惜每一下深呼吸,聽聽內心的聲音,在不同歷練中保持生活的力量,這些都是天父所給予的禮物,幫助我們尋找那個神給我們的名字。
延伸閱讀:
楊錫鏘醫生。召命:以生命回應神的召喚。福音證主協會。2017年5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