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進圖讀書組:潘霍華的靈修——讀經/周厚智

Share

第一本閱讀的經典是潘霍華的《團契生活》。劉進圖弟兄期望讀書組能讓參加者學習六位作者的靈修方法,並應用在日常靈修上。在這半年時間,參加者能夠經歷、選擇一種較為適合自己的靈修方法。

個人的默想操練——「靈閱」(Lectio Divina)

是次讀書會集中閱讀《團契生活》第三章——獨處的日子。其中的84至88頁,潘霍華則記述了在地下神學院教導神學生具體實踐的靈修方式。

除了群體的共同靈修外,潘霍華也要求神學生進行個人的默想操練。相較共同靈修,個人默想「所選的經文卻較短,而且盡可能整個星期不加以更改」。而且默想的目的「不是釋經,不是預備講章,不是作任何形式的聖經研究」;默想者也不必刻意尋找新觀念,即或過程空白枯燥也不表示默想是徒然的。潘霍華解釋空白枯燥是默想過程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個人默想不應以意想不到、異乎尋常的經驗為目標,真正的目標是尋求上帝。

劉進圖弟兄指出潘霍華描述的靈修方式名為「靈閱」(Lectio Divina)的讀經方法。默想者透過閱讀6至8節經文,等待上帝對「我」說話。靈閱的過程以祈禱開始,其後閱讀經文,並聚焦在深刻的句子上,最後停留在深刻的字眼上。默想者應保持內心開放,思想上帝希望透過此字此句對「我」說甚麼;也不必作理性分析,即使解釋不到為什麼會停留在該字眼上也不要緊。而經過反覆操練,默想者可以累積上帝通過聖言與「我」對話的經驗。

詩篇作為耶穌的禱文

劉進圖弟兄在此補充,潘霍華要求他的神學生默想的經文是詩篇,因為潘霍華曾在《耶穌的祈禱書:潘霍華談詩篇》(Psalms: The Prayer Book of the Bible)一書中宣稱詩篇的每一句皆是耶穌的禱文。劉進圖弟兄指出即使我們未必同意潘霍華的神學觀點,我們可以從十架七言和使徒行傳、保羅書信中對基督描述,發現詩篇與耶穌有莫大的關聯,由此可見詩篇的重要性。而且,詩篇是聖經中唯一一卷經文,同時既是人對神說話,又是神對人說話。再者,詩篇通篇以詩歌的形式展現,此類文學式的句子配合默想者運用直觀、感受、聯想等方式,有助靈閱和自由默想的進行。

背誦的意義

然而,潘霍華一開始在神學院推行默想詩篇時,大部分神學生是抗拒的。原因是德國作為宗教改革的發源地,德國基督教的傳統十分抗拒羅馬天主教;這群神學生便認為默想詩篇的方式是天主教傳統。同時,這群神學生習慣運用邏輯、理性理解經文,以致對於自由默想的方式極不習慣。

隨著地下神學院於1937年被秘密警察強行結束,第二次世界大戰相繼於1939年爆發,這群神學生亦被徵召上戰場。而在槍林彈雨、毫無人性的戰場上,神學生們才發現當年被逼記下的詩篇,成為唯一的屬靈力量,支撐起徘徊在生死邊緣的每一天。劉進圖弟兄亦分享到他當日受傷時,曾經背誦便發揮深刻作用。背誦的作用未必短時間可以看見;然而,到了重要時刻便得見其效用。

原載於使命公民運動Facebook:https://goo.gl/HMN5b5

Share
total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