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文化使命】專業對話論壇——生態關懷與安息日活動重溫
談起「環保」,或許你會聯想到一種無力感,好像總是感覺動員困難、杯水車薪。在這困局下,信仰中的生態關懷又應如何實踐?研究舊約與生態倫理的吳慧盈傳道,及香港基督徒自然保育工作者團契成員Yvonne Lam,嘗試以「安息」作為我們思考信仰與生態之間關係的另一進路。
-安息是上帝的旨意-
慧盈傳道首先分享巴特對聖經的創造故事的看法,巴特指出人類被造後被委派管理大地的職務,但上帝接下來沒有叫人類開始工作,而是進入安息。她引用學者Tricia Hersey的著作《Rest Is Resistance》,指出實踐安息是對抗資本主義社會中的「研磨文化」(Grind Culture),拒絕自己和其他受造物成為單單的生產價值。「安息」不僅是休息,更是尊重其他受造物作為人類的同伴。Yvonne則從實踐的角度出發,指出人們常以為「環保」是要去做一些事情,但其實我們選擇不去做事亦是「環保」的方法。COVID疫情中,很多人類活動被逼暫停下,生態得到了復生的機會就是典型的例子。
-安息是對抗人類中心主義-
所以慧盈傳道指「安息」能令人重新發現自己與世界的關係,意識到自己無法操控受造世界,亦認清真正更新世界的惟有上帝。Yvonne回顧她的保育實踐路途,人費盡心力想修復環境,但人卻不能完全控制成果。慧盈傳道引用聖經《以賽亞書》中「獅子與羔羊同食」的異象回應,在基督教的世界觀中,新天新地亦不是由人的努力所達成。人固然不能視大自然為自己的財產榨取,但若以為「環保」是人類完全肩負的任務,某程度上亦是一種「人類中心主義」,聖經對世界和人類定位的描述正正是當頭棒喝。
-安息是要預留空間-
有與會者反映在香港的文化中,即使人想實踐安息但現實往往是事與願違。慧盈傳道回應指,既然安息是上帝給予的禮物,實踐的方式也不應該是強人所難。她引用猶太拉比Abraham Heschel對安息日的定義——「神聖的時間」,安息是將一段時間分別出來,而不是硬性要求人放下工作。最直接可行的實踐模式就是在每星期信徒出席的崇拜中,離開霸佔我們腦海的事情、思緒、手機,專注在上帝身上。在教會場景以外,Yvonne認為可以嘗試在一天的工作後給予自己留白的時間,人自己作為一種受造物本身也需要受到照料和有喘息的空間。
-安息是認清自身-
「安息」要挑戰的,是現代社會中追求效率的文化。很多時候我們很焦急要去解決問題,但原來「要解決問題」的想法就是問題的一部份。安息不僅是一種生態關懷上的回應,更是人對自身的認知,和視其他受造物作為上帝所賜予的同伴之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