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線圖/Grace

Share

small icon 1

 

 

近一兩年很多人提及「大時代」,也常在基督徒群體中聽到人討論「基督徒在大時代中的角色」。「基督徒在大時代中的角色」這種題目很闊,我不覺得自己可以為大家帶來甚麼啓發,但有感可以分享一下我在這個大時代中探索自己角色和定位的經歷。

我大學主修語文系,修的科目有一半是企業傳訊(corporate communication)、一半是語言學(linguistics),中英文雙語兼修。五年前我大學畢業,在一間小小的網購公司做了一年多copywriter,寫的都是鱔稿類的文章。寫那種文章很輕鬆,只需要為寫而寫,收到產品名稱便去查資料,拼拼湊湊、誇大其詞便行。後來因為覺得這行業前景不樂觀,便辭職去了幾個月旅行。

旅行回來要找工作,有想過繼續做copywriter,但又覺得意義不大;而且那些產品莫說是試用,我連見都沒見過,卻要去推銷,有時自己都有點心虛……找工作期間,年少時的牧者回我教會講道,提醒我原本作青年組長的召命(但那時期服侍非常無力、無助、無方向),又重新燃起我服侍青年人的心,於是我又想找「對人的工作」,想入社福機構服侍青年人。由於我沒有社工牌,甚至不是讀social science出身的,很難進入機構做前線工作;便以行政支援的崗位進入青年機構,主責企業傳訊,亦即是我本科所學的東西。

在很不喜歡做日常行政工作的同時,我繼續在教會裡的青年小組、印傭事工和差傳部服侍。日復日、月復月的服侍,有時也不知道自己其實在作甚麼、或上帝其實想我作甚麼。我對於在這幾個群體的服侍並不反感,也時而看恩典,但卻未能串連到一幅比較完整的圖畫,不知道自己的人生召命是甚麼,只打算見步行步。

我在青年機構做了近兩年行政支援工作後,去年九月底,佔領行動開始。起初因為有認識的中學生參與,而我的好朋友是他團契導師,所以我也去了支援,就這樣展開了兩個多月「流連街頭」的生活。在這場運動裡,我重新連結了幾個原本是我教會,但已多年沒有回去聚會的青年人。有一位曾經和我很close,即使離開了教會卻很信任我、會找我聊心事,前年卻因為一些事上的合作而大吵了一場,自始不相往來,因為9.26我知道他中了胡椒噴霧,傳短訊慰問他,關係居然修補過來。另外有幾位也離開了教會好幾年,我以為他們嫌教會悶,或覺得外面的世界更精彩,又或者只顧拍拖玩樂,但原來他們有人一直默默獨自參與社會運動,有人一直在看關於公義的書……原來不是他們不上進、不受教會牧養,而是教會牧養不了他們——我們以往只會督促他們返教會、讀經、靈修、參與事奉……但他們所關注的、關於社會上的種種問題,我們沒有關注,也沒有陪伴他們探索。或許,不是他們跟不上教會的教導,而是教會追不上他們的視野。

我和他們一起留守,一起瞓街;一起訴心聲、一起擔驚受怕、一起面對白天上班晚上佔領的壓力和疲憊……共同經歷了很多。適逢十一月開始,我機緣巧合成了網媒作者——由偶然在自己facebook寫評論,到facebook status有時會被刊在網媒。大概我在網上發表的文章、我跟網友們的互動,都令那幾位青年人覺得我比較新潮、開通和落地、貼近時事。他們也會問我關於網媒生態,對我這個新的「身份」很感好奇。這些都無形中拉近了我和他們的距離,似朋友多過似導師,以至他們願意給我機會繼續同行。

除了這種和青年人同行的另類形式外,我也進入了另一個圈子——因著寫文的關係,認識了很多網友。網友們除了和我交流意見之餘,也會互相分享生活中不同層面的事情,更會很直接地與我討論信仰(雖然我常常無法解答他們的疑惑);部份網友成了我現在天天聯絡、交流的好朋友,閒時會約出來吃飯,我甚至還和他們的家人見過面、拜過年……我為此非常感恩,因為我想寫的,不是只有教內的人會看的文章,我不願只跟基督徒溝通然後斷六親,我渴望能與信徒、非信徒對話,因為唯有保持與「圈外的羊」溝通,才有機會將他們帶到上帝面前。

我不會主動叫那群在佔領中重遇的青年人和網友們返教會,我相信他們不一定要在教會內才能遇見上帝。在佔領期間,當我只見人性醜惡,甚至不相信人性、看不見上帝時,我也是在和我們瞓街、虛心和我們討論時政的牧者身上看見上帝的形象,以至我仍然相信上帝、仍有盼望。我相信信仰除了可以宣講之外,亦要用行動、用生命去活出來。而我所寫的文章、我在與他們互動交流時流露的態度、我所持的價值觀,都應該是生命的見證。

網上寫文的經歷、和網友的溝通,讓我看見身分和立場不一(例如對方非基督徒),有時卻會擁有一樣的價值觀和取態;這提醒了我不要立場先決,更不會因對方不是基督徒而覺得他「不屬靈」、無法溝通、落閘不說話。此外,在網上寫文可以將自己的思考與人分享,但也常要面對批評,我需要學習如何對事不對人,如何不慍不怒地回應,如何向其他人虛心聆聽和學習,盼望我的態度也能學像耶穌一樣柔和謙卑。不過我得承認,有時候我也發現自己言詞粗俗了很多,希望我能慢慢掌握到如何表達得既落地又不是散播仇恨,甚至有技巧地滲入信仰帶給我的價值觀。這需要很多智慧,以至有分析力甚至想一針見血的同時,也可以表達得謙和,讓人讀後不是只有情緒,而是有得著、有沉澱、有思考。

我仍然在探索將來服侍的「大方向」,仍然徘徊在「文字」、「青年工作」的邊緣或交叉遊走。這大半年來的經歷,讓我找到了以前從未想過的角色——原來我可以用文字輔助我做「對人的工作」;跨文化可以不是跨種族、跨地域,網絡文化、社運文化也可以是跨文化服侍,我也可以服侍其中的人。雖然還不是很清晰明確,但我彷彿看到上帝在為我串連我過往的經歷、我的性格、我的技能,讓我一步一步看見自己的角色。

最後多講一件有趣的事。我在剛開始分享時提過,我是讀語文出身的,其中一半都是語言學的科目。而在我最熟絡的幾個網友中,也有一些是專修語言學,或關注粵語運動的人,他們也容讓我和他們一同參與一些與推動和保留粵語有關的義工項目。想不到我曾經喜歡但沒有信心的領域,居然會由網友去肯定我和給我機會參與、學習。或許兜兜轉轉,我這條未串連好的線,又會帶我回到語言學的領域呢!

Share

Leave a Reply

total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