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基回顧.文章重溫]走訪陳喜謙牧師

Share

(節錄自《成人@召命1957-2007》畢基50周年金禧紀念特刊)

零五年八月,我們走訪了FES首屆總幹事——陳喜謙牧師(謙叔),藉此了解畢基在開始的起源與早期發展。當我們問:「『畢基』當年是怎樣開始的呢?」,謙叔就報以一連串的名字。他一面數,一面說了好些人物的小故事,他們當中有不少已成為不同行業裡的領袖。這個以名字來編織的歷史,好像聖經的名單一樣,告訴我們「畢基」的本質不是一個機構,而是一個又一個的生命故事的連結。

那麼,當年的畢基人為甚麼會走在一起呢?謙叔告訴我們「畢基」原初是一群海外畢業生,因著艾得理牧師和金新宇教授的招聚,走在一起研讀上帝的話語。對於能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中,成為少數的大學生,他們都感到自己是幸運的一群,對於這份恩典的體認,驅使他們懷有一份強烈的使命感。經過一段日子的蘊釀和聚焦,他們決心以中學生的福音工作作為使命的方向。於是,這群基督徒畢業生,先自我組織為「基督徒畢業生團契(簡稱畢基)」,然後再親身落到不同學校裡向中學生佈道,並成立校園團契,他們又成立了「中學生基督徒團契」(ISCF),並透過「福音閱覽室」(ERR)的建立,作為這群學生的聚腳點及培訓基地。

踏入六零年代,中學生團契、專上學生團契和畢業生團契聯合組成了「基督徒學生福音團契」(FES)。畢基自動成為後者的會員團契,並且繼續為校園福音運動提供了人力和物力上的支援。後來,畢基繼續吸納本地的畢業生,先是香港大學,後是香港中文大學。基於地域、院校和宗派上傳統的不同,畢基的群體曾經出現過一些張力,然而他們都願意為了福音工作而堅持一起。於是,基於對聖經的尊重和對福音使命的投入,他們用心去磨合彼此間的分歧,於是他們的不同反而成為互相砥礪的契機。他們在福音工作上的努力,進一步將福音運動推展至大專校園。

在畢基發展的過程中,個別專業(例如:護士、教師)看見了行內的獨特需要及其鮮明的使命,因而衍生出屬於他們的專業團契,當中包括了護士團契(NCF)和教師團契(TCF),並強調在自己的行業宣揚福音的信息。後來,FES體制日漸具體化,有了受薪的全職同工,大專和中學生的福音工作發展漸見規模。這時候,畢基的核心成員也因著家庭和教會的負擔日重,漸漸從幕前的親身參與,改為在幕後以金錢奉獻來支持FES的工作。

後來有一批新的畢業生加入了畢基和FES的大家庭。他們秉承了全人福音的理念,蘊釀出一項面向全香港青少年的文化工作,就是以全港未信的青少年為對象出版《突破》雜誌。後來又添上電台廣播和福音話劇等事工,逐漸成為一個強調文化反省的「突破」運動,為青少年工作推向一個高峰。謙叔說:「這群人不願意循著已有既定的模式走,當中的革命精神和對事工的突破有一定的貢獻……」所以這個事工之所以成事,是一批畢業生的創新思維,與及畢基和FES的資源支持結合而成的。可惜,在七十年代中,畢基由於沒有積極做好新畢業生的凝聚和牧養,在缺乏新血加入的情況下漸走下坡。這就是謙叔在任期間的畢基歷史了。

就著基督未來的發展,謙叔送上了幾句勉勵的話,他指出畢基的運動不能單單汲取外國的模式和方法,相反,她需要植根於本地,並多從反省信仰和文化之間的關係中出發。他說:「畢基要有”whole and complete ministry”(整全使命)的觀念。在考慮下一程的時候,不要急於看見成績,只要認定方向,敢於創新,向目標進發。」他又說:「神是活的神,是responsive的神,我們要作真門徒,在生活中顯活基督。不要因為忙、忙、忙,就放下與神的關係,否則就算想信、想做,心裡也沒有力量。」「作真門徒,顯活基督」——願謙叔的話能為我們的下一程,添上一股歷久常新的動力。

Share

Leave a Reply

total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