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尋尋覓覓/陳碧珊

Share

陳碧珊,又名Amanda,港女,曾做過廣告、搞過公司、搞過男男女女事工、獵過人頭,將今年6月中神MCS畢業後,成為畢基幹事,我們拭目以待!

陳碧珊

自大學畢業後,九年來在職場尋尋覓覓,每次的改變都是轟轟烈烈,徹徹底底的。每次的轉工,不單是由一份工轉到另一份工這麼簡單,就是連行業及受僱模式也一併的轉變:由臨時性的小學代課老師,轉到全時間於廣告公司客戶服務部任職;又由那中資廣告公司穩定的長工,轉為不穩定的自僱人士,學習打理一盤廣告設計公司的小生意;後來,又由一名收入不穩定的自僱人士轉為一名薪低糧準的機構同工,加入見報率不弱的一個社關機構,處理當時極具爭議的議題;其後,又將同工的身份轉為學生,開始在中國神學研究院的神學生涯;當別的神學生在暑假期間往教會、機構或海外實習,我卻選擇到一獵頭公司進行我的「非正式」實習。最近,我又等待不及要放下神學生的身份,就加入了畢基,成為幹事同工了。

每一個的改變都不是出於偶然,而是經過深思熟慮的結果。我相信除了樂於改變及勇於接受挑戰這兩大特性的驅使外,信仰在我多年的尋覓中也扮演了一定的角色。就由1991年的那一天所發生的事說吧!那天是我決志信主後的一星期,我帶著愉快的心情回到教會參與團契聚會。我對那次聚會的主題印象已相當模糊,印象中只記得負責人花了相當多的時間與大家「幻想」在天家的生活:吃的水果有多甜、住的房子有多美、黃金寶石亦盡在眼前等…可惜那時我並不理解大家的「幻想」,我心中記掛的當時社會上發生的兩件大事,就是「波斯灣戰爭」及「華東水災」,大家都致力幫助戰爭中及災區的居民。不知為何我那時有很強烈的感受就是教會及信徒的愛心不是也要達到社會上的事情嗎?當各人正努力的去伸出援手時,教會豈不是也應盡分力,至少也應為這些事件禱告吧!就在那時,我就如此的發問了我這第一個信仰問題了。

由那刻開始,我經常留意社會上發生的事,盼望能將「信仰」與「社會」整合,這亦是我對信仰最深刻的體會,就是我的信仰是要在社會上實踐出來的。至大學時期,在信仰及學科的不斷學習下,更肯定了內心的一個領受:就是將信仰、將上帝的愛及真理帶到社會上讓人認識。我立志要以引領身邊的人關注社會上的事情成為我事奉主的方向,我也如此的奉獻自己被主使用。

大學畢業後,數年忙碌的工作多少令我忘掉昔日的使命及立志。職場的工作與我的信仰及抱負往往好像「一山不能藏二虎」般。就在2004年年中,在一個聚會中,上帝就把我提醒了。就是這樣,我又開始踏出新的一步,加入一社關機構,負責「性文化」及「同性戀社會運動」等社會議題的項目,其中我感到十分高興,是因為我可以透過文字、講座、辯論等,有機會幫助身邊的人、信徒、青少年思考這些社會議題。 毫無疑問,數年的事奉,讓我對有關的道德議題看得很「深」,也作出不少反省。惟人是有限的,當我看得「深」時,我再沒有空間去看得「闊」。數年專注在有關「性」的議題上,我遺忘了不少其他的社會議題及周遭的需要。雖沒有矛盾,但我卻渴望可以看得「闊」一點。

感恩在神學院裡,在上帝的帶領下,一步一步的再尋覓,重新思想召命等課題,生命得以重整。與此同時,身同感受一班年輕畢業生的需要及掙扎,對這群體多了一份未曾擁有的負擔。畢業生一旦進入職場,就要面對「理想」與「現實」的角力,又要應付來自家人及社會的期望,還要加上面對職場倫理的挑戰,怎不叫一眾畢業生疲累?信仰在其中又可扮演甚麼角色呢?神學學習是一個「讀神、讀人、讀自己」的過程,就在這「三讀」的過程中,過去在職場上迷失的片段再次被勾起,同時也每天經歷「理想」與「現實」的角力與掙扎,深切體會一眾畢業生的處境及這事工的需要。因此,就在這種種的機緣巧合及不斷的禱告下,我加入了畢基,成為同工。我盼望能以我的經驗、以我在神學院所學習的、以及我過去到今天,日復日對信仰的反省及整合、與各位年輕畢業生同行!

Share
total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