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自然保育再思基督信仰的核心價值(下)/陳燕明

Share

(續上期:http://www.gcf.org.hk/?p=4666

基督信仰的核心價值——管家職份關愛受造世界

二次大戰後,有福音派的崛起,同時也因戰爭對環境造成的破壞,引發生態神學的討論,生態神學是「檢視基督教信仰的生態關懷的神學運動〔註〕」,在生態神學的討論中,重新審視上帝創造主、人和大地之間的關係(見下圖)。

聖經創造故事中,創造的高峰是圓滿(Shalom)。在聖經創世記中的一章1節至二章3節。起初神創造天地,在創造前的三個問題,地是空虛混沌、淵面(邪惡)、黑暗,淵面是指水的狀態,在古代近東世界全部象徵的是邪惡的力量,然後神的靈開始運行在水面上,使混沌與邪惡的狀態轉化,用六日時間進行創造,使混沌的狀態區分。

「天地萬物都造齊了。到第七日,上帝造物的工已經完畢,就在第七日歇了他一切的工,安息了。上帝賜福給第七日,定為聖日;因為在這日,上帝歇了他一切創造的工,就安息了。」(創二1-3;和修)上帝看著一切所造的都甚好,神造物的工作已經完畢,神安息。因為一切已經造完,造無可造,所有都圓滿。安息日的精神,是從混亂到秩序,讓人生命得圓滿,讓大地得享上帝圓滿的創造,安息日是記念圓滿的狀態。圓滿(Shalom)就是基督信仰的核心價值。

創世記二章5節「野地還沒有草木,田間的菜蔬還沒有長起來,因為耶和華神還沒有降雨在地上,也沒有人耕地。」於是上帝就造了亞當,並將地賜與給人可以耕種得食物。接著上帝在東方立了個園子名叫「伊甸」,原文是喜樂的意思,上帝創造這片大地讓我們可以享受快樂,讓人享受一切祂美好的創造。

「園子當中又有生命樹和分別善惡的樹。耶和華上帝將那人安置在伊甸園,使他耕耘看管。」(創二15;和修)上帝給人類第一個使命就是作大地的「管家」,祂要人「管理海裡的魚,空中的鳥,地上的牲畜」(創一26),人類是託管者。聖經說,在祂創造的萬物中,在受造世界中唯獨人類有上帝的形象,祂將受造世界「託管」給人類,要人類「耕耘看管」,讓這大地得圓滿。如同上帝是屋主,我們只是租客,這間屋不是人類的。

過去在聖經翻譯上出現謬誤,在英文聖經中出現管理(rule)、征服(subdue)及主控權(dominion),導致有人批評這些字眼是導致今天對環境的開採。管理的希伯來原文radah,是指對某些東西 「具有支配的權力」,人類之所以具有支配、管理自然的權力,是上帝的授權及託管給人類

在創世記二章15節,上帝期望人類(以亞當為代表)作為管家的角色應該是「耕耘看管」。「耕耘」的希伯來原文abad是指「工作」或「服侍」,「看管」的希伯來原文shamar是指「細心照顧」。上帝期望人類照顧(take care of)、守護(guard)、保護(watch over)伊甸園。這就是創造神學的理念,亦是香港教會甚少提及的部份。

上帝將受造世界託管具有神形象的人類,授權人類作為管家,人類有責任代表上帝管理這個受造世界,並應如租客一樣的心態,有天要將這間屋歸還給屋主。而管理全地的責任,上帝並不單交予亞當一人,而是交予全人類,包括古代人、現代人。

在利未記廿三章1至23節,上帝吩咐以色列人守安息年及禧年,就是要持守安息日的概念,讓人和大地得圓滿。在23節說明「地不可永賣,因為地是我的;你們在我面前是客旅,是寄居的。」可惜,罪的出現使人和大地不再圓滿,而歷世歷代中,人性的貪婪使大地受盡壓迫,既得利益者用盡一切方法,壓迫窮人、壓迫動物、壓迫大地,務求獲得最多的金錢利潤,造成今時今日的環境問題。

基督的降臨是重申將天國的價值帶回地上,耶穌在登山寶訓中提出天國價值的精神,繼而四處廣傳並實踐,當時的既得利益者宗教領袖和文士們,面對耶穌所傳的天國價值,不少民眾離開轉而跟從耶穌,他們既得的利益會被耶穌所破壞,於是計劃將耶穌殺死。

我們今天要傳的福音不單叫人信耶穌得永生,或者只集中在人與上帝的關係這一條線。我們理應要傳一個整全的福音,重構創造主、受造世界的人與大地的三角關係,人類作為受造世界中被上帝託管作管家的職份,理應是要去關愛受造世界,讓人與大地得圓滿,要傳揚的是這個天國的價值。耶穌所講的大使命就是要我們去將天國的價值傳至萬邦,不單要叫人信耶穌,更要人類在這大地上活出天國的價值。

可惜人類在原生家庭的成長、在社會的價值觀、在既得利益者的壓迫下受盡壓力,不少人患上情緒病、抑鬱症。要實踐天國的價值讓人與大地得圓滿,能夠保育大地,不讓大地受壓迫,務必先要處理人心的問題,所以這要來到伯特利神學院學習歷奇輔導,希望能夠透過在大自然中的輔導工作,幫助有需要的人,讓人的心得著圓滿,大地所受的壓迫才可減少。(全文完)

參考書目及網站:

Perdue, Leo G. Wisdom & Creation: The Theology of Wisdom Literature (Nashville: Abingdon Press, 1994).

李思敬著。《恩怨情仇論舊約》。香港:更新資源,1997。

禤浩榮著。《創造神學》。香港:天道書樓,1998。

王諾,〈《聖經》的人與自然觀及其批判〉,《江漢大學學報》,2003年第3期。

Rachel Carson: Of Man and the Stream of Time (commencement address, Scripps College, Clarement, Calif., 1962), Carol B. Gartner: Rachel Carson, Frederick Ungar Publishing, 1983, New York, p.120.

陳燕明譯,《關愛受造世界:成人主日學查經課程》,香港基督教協進會出版,2014。

《靈性傳統・全球生態・香港環境》(http://digital.lib.hkbu.edu.hk/eco-religion/index.php)

 

〔註〕陳家富, 2007,〈神學小品之一:生態神學〉,刊登於陳家富博士個人博客-邊緣上的沉思。(http://taofong.blogspot.hk/2007/07/blog-post.html

Share

Leave a Reply

total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