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自然保育再思基督信仰的核心價值(上)/陳燕明

Share

踏進21世紀,保育問題越趨嚴重,尤其互聯網普及後資訊更發達,讓不少保育問題被廣泛報道。氣候變化在近十年間尤其受到關注,這是一個全球性議題,不是單一國家可以解決。這不單喚起地球村的居民關注自然保育的問題,也促使不少關心環境及酷愛大自然的信徒思考作為基督徒應如何回應環境議題,而聖經中的「管家」職份又是甚麼呢?信徒的責任又是甚麼?本專題文章旨在討論信徒面對自然保育的責任,並從而再思基督信仰的核心價值。

基督教與西方文化

世界上有不少討論認為現代環境問題與基督教有密切關係。君士坦丁於公元312年期間立基督教為國家,其後更傳至整個歐洲皆信奉基督教或東正教。在16至19世紀期間,歐美各國展開工業革命,為求經濟發展及開拓更多資源,不惜大量開發自然及開拓殖民地,亦自此大量採用煤、石油等化石燃料於日常生活及工業生產中。

不少學者更批評歐美國家的西方文化及價值觀,歸根究底是因為聖經裏「治理」世界的自然觀支配了西方人的思想和行為。早在1962年美國生態思想家和文學家雷切爾.卡森已經批判聖經,認為人類對自然萬物的殘暴行徑與聖經有關,因為當中最主要的根源是支配人類意識和行為達數千年的人類中心主義,她指「基督教教義把人當作自然之中心的觀念統治了我們的思想」,於是「人類將自己視為地球上所有物質的主宰,認為地球上的一切——有生命的和無生命的,動物、植物和礦物——甚至就連地球本身——都是專門為人類創造的」。

繼後在1967年,美國史學家林恩.懷特也在他的論文《我們的生態危機的歷史根源》中批判,基督教的人類中心主義,是導致生態危機的主要根源,基督教教義鼓勵著人們要以統治者的態度對待自然,因為聖經創世記說人要「治理」這地,西方人對自然的態度狂妄自大,認為人能夠征服自然宇宙,及不斷開發自然資源的態度,創世記就是這思想的根源。

以歐美國家為主的西方文化,的確是有基督教背景,但更重要的是人類是受造物,人類始終充滿人性,為著自己的個人利益,為賺取更多的金錢,有更好的享受,從而對自然大加破壞,甚至想成為神,而忘卻自己是受造物的身份。

香港基督教福音派的發展

另一方面,現在不少香港基督徒也過份集中於教會內的生活或傳福音的工作,以致信徒也甚少思考甚麼是管家職分。這與香港基督教歷史發展有密切關係。

耶穌升天後,歷世歷代對信仰有很多的討論及演繹,在1054年基督教分開了天主教和正教(東正教),於1517年的宗教改革,天主教又分為大公教及基督新教,兩者在神學上及教義上有90%是一樣的。在16至19世紀期間,相繼有自由神學及由美國發展起來的基要派的論述,兩者各走極端,互相指罵,自由派只講理性,基要派是反理性。

二次大戰後,年輕一代不滿基要派在學術上和社會參與上的隱退,發展「新福音派」,同樣源自美國的福音派沒有基要派如此極端,是站在兩者之間。福音派強調把「純正的」福音內容(包括人犯罪、上帝的審判、基督的拯救、人的悔改和重生)向別人傳講。

福音派信徒努力傳講福音,並在1940至50年代,透過不同的傳播媒體、佈道大會、神學院及出版傳福音,也透過建立差會來港傳教,並能在香港發展迅速,佔據香港大部份版圖。從宗派角度看,分為福音派教會的有播道會、浸信會、宣道會等。在香港的福音派教會普遍高舉福音,強調「傳福音、得永生」、強調基督為我們犧牲的救贖神學。

加上香港福音派教會的發展,是隨著香港經濟起飛的年代,普遍信徒在教會成長,逐漸由貧變富,造成現時香港教會中產化,信徒將信仰看為「成功神學」,認為信耶穌就會帶來幸福、成功,卻缺乏討論信仰的社會性及普世性。但近年的環保問題,促使不少關注保育及酷愛大自然的香港信徒,重新再思考香港基督信仰的問題及基督信仰的核心價值是甚麼。

(下期續)

Share

Leave a Reply

total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