禱告蹊徑/杜朗銓

Share

small icon 6

 

 

「禱告很悶,真的很悶……」小時候我是這樣想的,甚至不太久以前還是覺得禱告很沒意思,只是形式上把一堆事項讀出來給神聽,跟主日崇拜的報告沒兩樣,唯一差別就在於一個是向神而另一個是向人。讀神學時才接觸到David Benner寫的一本書,讓我的禱告生活幾乎180度扭轉,主因是我明白了禱告原來是甚麼(或不是甚麼)。今天我要向大家介紹Benner這本書,Opening to God: Lectio Divina and Life as Prayer (Downers Grove: InterVarsity Press, 2010)。(中譯本:貝內爾著,《我的心向神敞開》,袁達志譯[香港:天道,2012。])

Benner認為禱告的精髓在於注目在上帝的同在。禱告主要是和上帝團契,說話與否是其次。因此,我們可以用很多不同的方式去禱告,如誦讀信經、燃點蠟燭、唱歌、行山,等等。目的只在於回應上帝的同在,向上帝敞開。

關於禱告的書多不勝數,但Opening to God對我來說卻有兩個獨特之處,令我很想介紹給大家:benner cover

  1. 我們都知道禱告重要,但較少人會渴望禱告。你自己曾否聽人說過「我很想祈禱」?Opening to God令我渴望禱告,更令我渴望上帝。基督教很少講渴望,即使有,也是從負面角度提及,例如不要渴望「世界」或罪。有基督教先賢曾經說,如果我們坦然面對自己,不得不承認其實我們都渴望犯罪,犯罪令我們很爽;因此,我們歸向基督後,不單單需要思想改變,渴望都需要被改變。Opening to God在這方面也許能幫助你。Benner的筆觸不時散發出對上帝的渴求,而且他也慷慨地分享渴望上帝背後所牽涉的概念的改變以及他現在的禱告生活。
  1. Opening to God提供了一個向度,讓我能把禱告融入生活中。按照Benner的理解,lectio divina(教會傳統上一個古老的讀經方式,可追溯至公元第三世紀)背後是一種向上帝敞開的態度,而這態度完全能夠應用在禱告當中。Benner把lectio divina 的四個步驟闡述為四種禱告路徑(attending、pondering、responding、being):attending表達一種等待上帝臨在的開放態度,重視聽上帝話語;pondering 描述一種包含心和意的反思,在上帝面前咀嚼反芻一些事情;responding是我們回應上帝的禱告,特別是當我們的心靈在禱告中被觸動後向上帝的回應(一句話、燃點一根蠟燭、俯伏、寫詩、畫畫、唱歌等等);being也可以叫作contemplation,是簡單的安息在主的懷抱裡去享受主的同在。Opening to God 令我禱告生活增添不少色彩,也教我能根據不同情況用不同方式與神溝通。

作基督的門徒,我越來越感覺自己需要超自然的力量才能變得像基督,不能光靠一股熱誠和毅力。似乎最簡單的去愛(agape),我往往都感到無力。無怪乎聖經說愛是一種恩賜,因為唯有上帝給予力量,人才能愛。禱告把我指向主,在主的同在裡面我得到力量,而且我不單單在禱告中支取超自然的力量,更發現活在上帝的團契裡面,令我內裡產生改變。保羅稱聖靈果子為聖靈果子也許都是這個原因:這些品性只能在聖靈的同在、改變以及賜力下才會自然產生。禱告重要,不在於禱告本身,乃是因為它把你指向永恆的主。在苦難的世界裡有上帝的同在,就好像在死蔭幽谷裡擺設宴席一樣,我們仍然能慶祝、能盼望。

延伸閱讀

Opening to God 主要談及恆常禱告(habitual prayer),但較少深入地討論具體禱告(actual prayer)如認罪、讚美、代求等。對這方面想了解多一點的話,可以讀讀:傅士德(Richard J. Foster),《禱告真諦——尋找心靈真正歸宿》,周天和譯(香港:基道,2004)。

Share

Leave a Reply

total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