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讀五經:再思七日創造/李均熊

Share

small icon 2

 

 

現代人視野需要和古代創世視野進行融合,才能明白聖經創世記對上主創造記載的意義。所謂「視野融合」是迦達默爾(H-G Gadamer)所提出的,旨在縮短詮釋者的先設理解(如我們受啟蒙傳統影響的思考模式)和詮釋對象的先設理解(如古代世界的思考模式)的鴻溝,為進行詮釋對話的活動帶來有利條件。

當我們不再以科學啟蒙的約化解難的思維模式探討創世記的意義,而投入古人一種多元有機的人文視野(humanist),七日創造便不再是地質年的爭論課題,而是人生/文化界限與週期的問題。有學者認為創世記第一天的創造是時間的創造(creation of time),分辨光暗目的乃定出「一日」的時間單元。但從人文中心的角度思考,七日創造更像要帶出創造需時間(creation in time)的神學理念。說它是神學理念,因當中涉及創造主的本質:祂不是魔術師,將遮布一抽,在同一時間(in no time)便「變出」萬物。就算全能的神、創造天地的主,也需要時間和分階段的將人類文明發展的條件去搭建,然候才創造人類(參現代人讀五經:創造記載的迷思(二)http://www.gcf.org.hk/?p=2924)。一個有趣的觀察,是第二天的創造並沒有神「看為好」的評語,而要到第三天植物的出現,神才「看為好」(創一12)。這會否代表,有些階段在創造的過程中可能未臻完善,需要「多等一天」呢?

我在堂會牧會的時候,有位同工曾這樣說:「畀多一個星期我,因為神造世界都要七日啦!」是的,有些事情需要等待,就算全能神造萬物,也有階段,也受時間的限制(神學上可謂神的自限吧)。創造需時間(creation in time)是人面對各種限制時仍有盼望的因由。在時間裡(in time)也可以詮釋為在適當的時間,「事就這樣成了」。只要神繼續創造(creatio continuum),混沌終成良田,可以讓人神共同耕秐開墾。

最近與同窗聚舊,因有人要往外國工作,再創明天。席後大家都有些唏噓,為甚麼人生過了一半,才要再覓新路徑?有曰中年「風暴」(危機已不足道……),有勉勵大家無忘召命,有說到了事奉樽頸位,力有未逮。畢業生又會否感到一個階段的結束,又要尋覓新階段的方向?有些信徒仍在追尋上主在身上的創世召命;更多是感到今天的不滿足,對是否要轉換工作舉棋不定。不單工作兩三年的再等新機會,像我們這些浮沈江湖十多年的也再等新機會。七日的創造能否提醒我們,生命的成全不是一蹴即就?更重要的是了解當下的階段性發展是否圓滿,還是人生又要邁向新一天?就算今天上主看為好,有晚上、有早晨,又是否有新的使命?每天都有新使命,都是新創造,直等一切都甚好,直等安息的來到。

Share

Leave a Reply

total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