岔口路上/梁錦華

Share

small icon 2

 

 

「從此,他門徒中有很多退卻了,不再和他同行。」(約六66;和合本修訂版)

約翰福音第六章記載了跟隨耶穌的群眾一次短時間內的急劇轉向。起始是「有一大群人因為看見他在病人身上所行的神蹟,就跟隨他。」(六2)在荒山野嶺,耶穌以五餅二魚的供給,滿足這數千群眾的肚腹,聖經形容,「眾人想要多少,都分給他們。」(六11;新漢語譯本)群情就更形熱烈,「人們看見耶穌所行的神蹟,就說:『這真是那要到世上來的先知!』」(六14)從病人身上的神蹟,到一群饑餓大眾所經歷的神蹟,不論是出於憐憫的平等分享,抑或是充滿計算的蛇齋餅宴,終究是我們今天希望看見的神蹟,這神蹟讓我們覺得實在、落地、「做到嘢」。此刻,耶穌做了一件從現世政治考量上愚不可及的事情,他「知道他們要來強迫他作王,就獨自又退到山上去了。」(六15)就在這個群眾動員的關鍵契機,耶穌竟然選擇離群獨處。獨處,不是我們熟悉的政治語言。

獨處過後,事情急轉直下。耶穌在夜間獨自履海會合門徒,那批得耶穌餵飽的群眾發現耶穌已經離開,都趕往迦百農去找耶穌。耶穌劈頭第一句就對他們說:「你們找我,並不是因見了神蹟,而是因吃餅吃飽了。」(六26)耶穌指出他們追求的焦點錯置了(六27),然後與群眾開展了一次冗長的有關生命之糧的討論對話,至第六章末段,群眾感慨:「這話很難,誰聽得進呢?」(六60,或譯「這番話真令人反感又不快」)聖經描述,「從此,他門徒中有很多退卻了,不再和他同行。」(六66)從第六章開始的幾千人眾,來到這時候,聖經告訴我們,「耶穌對那十二個人說:『你們不打算走吧?』」(六67;新漢語譯本)神蹟原來沒有保障。神蹟可以具體實在的滿足我們,可以招徠群眾和動員勢力,卻不足以叫人明白和跟從耶穌。神蹟對人的滿足,抵銷不了人對上主聖道的排拒。生命的糧?太抽象了,對應不了現實又逼切的當下處境。我們熟悉的政治語言,容不下耶穌的教導。

「你們不打算走吧?」甚麼時候我們也曾在要走的邊緣掙扎。要在低迷的困境中開闢出一個現實政治的突破口,我們需要耶穌的神蹟,卻不一定需要耶穌。從現實的效益和政治的實效來衡量,能夠鼓動群眾的耶穌,比教導真理的耶穌來得有用,斥責權貴的耶穌,又比起要求你愛仇敵的耶穌來得吸引。門徒中多有退去的,因為總有一天,期望富貴的門徒會發現耶穌的貧窮,尋求榮耀的門徒會拒絕耶穌的羞辱,而希望改變社會或政治現實的門徒,會接受不了耶穌的那一套令人費解的「現實」:看似離地的禱告、示弱的仁愛、溫吞的復和、矯情的受苦、虛浮的盼望。「你們不打算走吧?」掏空了禱告、仁愛、復和、受苦和盼望的政治,會帶領我們走到哪裡去?離開了耶穌,又會帶給我們一種怎樣的政治?

Share

Leave a Reply

total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