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讀五經:聖經記載與現代人生/李均熊

Share

small icon 2

 

 

聖經的創造記載所用解釋現象的方法,並不能滿足現代人的求知慾。科學方法所要求的解釋萬物來源的理論,是要求理論能對所有經驗層面的資料(all empirical data)作出解釋,並同時要能兼容其他已驗證的理論和資料。不能達到此要求,理論假設便不能成立。這背後乃科學方法要求一個對一切的全面解釋(theory of everything),並相信理論背後所反映的世界原理應該是和諧一致的。這是科學方法對真實的要求(criterion of truth)。但是古代近東的創世故事,每次只就著情節的合理性,帶出故事背後要表達的世界觀。演義故事會選取、省略、濃縮,它不是要展示一個全面的解釋。每一個故事可能只關乎創造觀和人生的一個方面,其他的可以略而不提;故此古代近東文獻對創造的故事不止於一個,乃有不同的版本。

例如在蘇美爾人的一篇創世故事「恩基與寧瑪赫」(Enki and Ninmah)中,就同時有兩個人類被造的版本。創世記第一章和第二章的記載,也是兩個截然不同的創世記載。創世記第一章是先有植物後有人類,這我們可以看成是上主為人類的出現的悉心預備(參上篇http://www.gcf.org.hk/?p=2924);第二章卻因為「沒有人耕種土地」,所以植物「沒有長出來」,故此上主必須造了人,才栽一個園子和當中的植物,因為祂可以安置人類到園子中「修理看守」(創二5-9),這反映了神不是視人為只有需索的嬰兒,乃希望人共同參與完成創造之工,那可說是職場神學的起始點。從現代科學理性的角度看,這些不同版本卻彼此予盾,因為若然第一章是真,則第二章便是假,反之亦然。這一種透過多重類比的表達真理的方法,表明真理本身的複雜度並不能透過單一的理論涵蓋,而是透過與處境的互動中展現出來的。

有時,當我們面對人生,或許期望找到一貼萬能藥方,能治百病。教會教導初信信徒,有時也會提供容易上手的「祈禱、信靠、等候」的敬虔門路,盼望基督徒因此能經歷上主的恩典。對中學生、生活較簡單的鄉間閒人,或許簡單的信靠就是最好。不過,若然你硬說我們可以從聖經找出一套能解百難的方程式,那可有違聖經的本質。聖經記載,並不是透過簡化萬象而尋找一度能處理任何狀況的良方。剛好相反,古人在面對世界凶險萬象,他們了解到萬事在不同處境,對應的真理面貌也會改變。若要聖經能應用到現代城市人的生活上,我們必須去除一種尋找救世萬應良方的心態,一對一的將在處境中生成的觀念硬套在今日辦公室之內;我們卻要以投入處境與回應的一種互動性的尋道過程中去發掘真理。

甚麼是處境與回應的互動性?下一篇就讓我帶大家尋道去。

Share

One Response to 現代人讀五經:聖經記載與現代人生/李均熊

  1. […] 人是按神的形象而做(創一26)。這個「形象」,其中一個演繹,是指被造的人,乃創造主在創造世界的代表。「神不是視人為只有需索的嬰兒,乃希望人共同參與完成創造之工」(http://www.gcf.org.hk/?p=2990)這一種神人協作的觀念,可見於創世記中的經文,同時也見於上主在五經中歷史工作的模式,例如出埃及記中的「神蹟奇事」,多處都是透過摩西、亞倫,甚至可以說因應法老的回應,上主才實施出來(只有蠅災(出八24)、畜疫之災(出九6)及殺長子(出十二29)是上主沒有透過任何居間者而親自施行的)。摩西更可以說是上主重要的中間代理人(mediator/mediating agent):上主在地上的王權/治權,是透過摩西在西奈山所頒佈的律法來實現的。而且這個因立約而來的律法,正是上主透過人管理社會、治理人間的一種方法。在上主與以色列人的立約中,上主期望的是祂的子民「作祭司的國度」(出十九6),意思就是成為上主的代表,在這個世間作「祭司」。新約彼得前書二章9節按希臘七十士譯本對出十九6節的翻譯,將上主的子民形容為「君尊的祭司」,「君尊的」有屬於皇族或由皇族委派的意思,將人作為上主王權的代理人這種神學觀念表達得更為清楚。 […]

Leave a Reply

total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