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埃及記(十二):事畢靈修/李均熊

Share

small icon 2

 

 

「那時、摩西和以色列人向上主唱這歌:
        ……上主是戰士……
        ……誰能像祢、至聖至榮、可頌可畏、施行奇事!……
        ……上主作王——直到永遠」——出埃及記十五章《紅海之歌》

埃及追兵在後,前又有紅海阻路——「難道埃及沒有墳地,你把我們帶來死在曠野嗎?」「不要怕、要站穩、看上主今天向你們所要施行的拯救……」「你為甚麼向我哀求呢?……往前走……埃及人就知道我是上主。」「我們從以色列人面前逃跑吧!因為上主為他們作戰,攻擊埃及了。」——那一日,上主拯救以色列脫離埃及人的手。——出埃及記十四章

出埃及記十四章的敘述,展示了以色列民族最危險的一刻,亦是他們經歷上主拯救的高潮一刻。從角色間的對話及敘述者的按語中,他們/我們相信那是上主作為的時刻。但若仔細看經文的敘述,卻並非荷里活式的CG效果:海水因應東風,用一夜的時間才退去(21節);埃及軍兵自亂陣腳、戰車車輪因陷於海床淤泥而受阻(24、25節,按古譯本的解釋);天亮一刻,海恢復原狀,埃及軍隊逃走的時候正好迎向回流的水流,因而全軍覆沒,葬身紅海。從第三者的角度來看,那是自然現象還是上主神蹟?這成為一些歷史學者的爭論焦點。

《紅海之歌》的加插,卻使原先只隱藏在敘述內上帝的活動,更有形和具體地透過詩歌語言去表達出來。沒有詩歌,讀者便只能從故事世界,從純粹的歷史事件中,推論消滅埃及軍隊,乃出於上帝的權能和引導。從一個正典詮釋的角度,蔡爾茲(Brevard Childs)也如此認為:

這首詩歌在現在的位置提供一段對事件本身重要的詮釋,因此也影響著對它之前的敘述傳統的閱讀結果。它的角色不是提供屹今未知的補充資料……而是提供以色列對她被救贖的應有反應。這首詩歌頌揚上帝乃救贖的唯一代理(sole agent)。以色列人並沒有協作參與,就算細微的角色也未曾扮演。摩西這個角色也可以完全略去。惟獨雅威引發海中神蹟……從這詩歌傳統所帶出的觀點,根本沒有一刻上帝不是透過祂的權能以全方位力量主導水流、風向、法老眾軍、甚至迦南的居民。[1]

沒有故事敘述,我們永遠不清楚當上主子民面對國家誕生中危險一刻的時候,在水中究竟發生何事;我們也永不能知道摩西、以色列人和埃及人如何回應上主的作為。沒有詩歌頌讚,上主作為的意義和價值只會在角色之間含混的對話中隱藏起來。敘述闡述上主的救贖;《紅海之歌》透過子民的回應卻使上主救贖更臻完善。兩種不同文體互動交疊,致使後世讀者能夠完全投入上主作為和上主在子民與敵人身上的王權多層次多維度的境界。

人生經歷,誰能說每一刻都是上主作為呢?唯有在事過境遷,細味回想,才能體會上主果真在我們危難一刻施行拯救。事畢靈修,才能在崇拜頌讚中見證上主。[系列完]

[1] Brevard S. Childs, Exodus: A Commentary (OTL; London: SCM Press, 1974),  p.249. [Chinese translation mine]

Share

Leave a Reply

total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