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埃及記(十):有多少方法過逾越節?/李均熊

Share

small icon 2

 

 

出埃及記十二章,其實隱含兩套渡過逾越節的方法。1至13節,是上主向摩西直接的吩咐;21至28節,則是摩西向長者所作的指示。上主的話語強調了以下的內容:守節和禮儀的時間元素、選擇獻禮羊羔的合宜方法、食用獻禮羊羔的細節、血作為一「記號」、並且逾越的行動乃在影響埃及和當中的神明。摩西的話語則突顯了以下的內容:行動的急切性、抹血在門框乃上主保護的方法、逾越的行動乃是上主拯救的行動、對「居所」的解救和在以後的世代中必須記念。

不難想到評鑑學者將上主的說話看為反映祭司的想法,皆因它背後強調了對守節祭儀的合適途徑;而摩西的說話乃表達一種被擄前的自然宗教的意識,皆因它傾向將宗教儀式的拯救效能發揚開來。兩者的不同可能是反映編修者其實引用兩套歷史底本(sources),但就算是如此,我們也可以進一步問,為甚麼將祭司的想法以上主的說話來表達?這種表達形式有沒有其要強調之處?或許我們都會同意,上主的語聲所代表的乃一個更高層次的權威。將祭司的語言透過上主說話來表達,或許能將祭司的意念更具權威地透射出來。歷史上的某一時刻,祭司的指引可能代表舉行逾越節的正當做法,也成為行動的制定指引。但另一方面,這套擁有權威的話語進一步由摩西作為中間人傳遞,卻為後來的世代提供了將權威的側重點轉移,以適合後世處境需要的切入點。在歷史上某些時候,或許另一套關於如何進行禮儀或詮釋禮儀背後意義的意識形態,會隨著生活、社會甚或歷史的變遷而冒起(或已經一直存在於非正統的民間),這在以色列人的歷史中是極之有可能的。摩西的說法,或許就是表達這一種見解。

不過,更值得我們關注的,可能是聖經作者(或編修者)對這些意識形態並沒有壓制隱瞞,也沒有置之不理,而是編修、拼合於經文中,成為一套充滿多方對話的,多層次、多內容的典籍文本。對守節的不同說法,或許會危害當時權威的中心性,但卻正因收錄了這些不同的聲音,權威的話語的側重轉換了,後來的讀者才有機會去與這套權威語言進行協商,並進行對話和融會。若然遵守逾越節的條例只透過神聖的語聲臨到人民當中,它便有機會變得絕對而專制,沒有任何空間去讓這些條例融會入(每代或每個個別的)人民的心思當中。神的說話若變得過度的專制,我們將不會與神達至真正的協定,並真誠而帶著創意的去明白和活出逾越節背後的意義。

Share

Leave a Reply

total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