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張聲勢(上)

Share

small icon 5

 

 

職場上經常與說真話背道而馳的,是虛張聲勢,有時也稱「一同裝模作樣」。[1] 若所有人都知道大家不一定需要知道真相,而虛張聲勢又是談判的一部分時,虛張聲勢可以是合理的。情況有如綵排好的舞蹈一樣,雙方都知道音樂和舞步。日常一般被認為是合理的虛張聲勢例子包括運動比賽時的假動作、撲克牌戰中的偽裝、很多非西方國家常見的購物講價和在審訊時的無罪答辯。另一個例子是美國軟件專家卡恩(Philippe Kahn)在《Byte》雜誌推銷員面前拋浪頭。虛張聲勢似乎為人接受,因為我們假設所有人都知道虛張聲勢會發生——即是說,所有人都知道遊戲規則。上述的例子顯然如此(儘管卡恩的事例並不明顯),而我們又很難說有人在上述的情況下無理地行騙。

也許為商界虛張聲勢辯護的經典著作是卡爾(Albert Carr)在1968年所寫的Harvard Business Review。卡爾認為做生意就像玩撲克牌,所有人都知道遊戲規則,所以虛張聲勢不是欺騙,是可接受的做法。這就是我們常說的「買主須自行當心」的道德原则,與卡爾對說真話的看法相當一致。卡爾進一步證明,生意若要做得精明和有實效,虛張聲勢是必要的。談到商人時他說,

商人在辦公室內不再是平民;他們是遊戲參與者,受制於另一套倫理標準……撲克玩家的倫理,與文明人際關係的倫理典範是不同的。遊戲要求其他玩家懷疑,把友誼擱在一旁。隱藏自己的實力和動機、收起仁慈同情的心,這些騙術對撲克牌戰是必需的,沒有人因此認為這個遊戲是不好的,也沒有人會因為商業博奕的對錯標準異於社會一般道德傳統,而認為商業博奕是不好的。[2]

卡爾贊成完全雙重道德標準,他認為私生活的道德標準不適用於商界,但仍然有競爭性的。卡爾斷定說真話作為一項道德價值,必須被職場摒棄,取而代之的是以撲克牌為特色的虛張聲勢和欺騙。卡爾並不同意經濟學者如佛利民(Milton Friedman)的立場,佛利民認為商業活動必需符合「社會的基本規則,包括在法律中和倫理習慣中所體現的規則。」[3]

從聖經的角度來看,卡爾把商業道德和私人生活的道德完全分開,並不合乎商業倫理。聖經不接受人把生活分成不同的道德領域(其中有一些領域容許人用突然的欺騙來佔人便宜)。正如上文所說,撲克牌戰的比喻並不適用於商業,因為商業顯然不是遊戲:不是所有參與者都是自願的(他們離開也不是自願的),而且不是所有人都知道遊戲規則。最後一項因素特別重要,因為欺騙一個知道發生甚麼事的人,與利用一個不知道發生甚麼事的人,之間的界線並不常常清晰。

但不是說所有虛張聲勢都一定是錯的,也不是暗示虛張聲勢一定等於談判,因為談判的目的是以良好和誠實的方法協議出一個公平的價錢,使雙方得益。可是實際上,虛張聲勢往往是談判的一部分。有些情況明顯所有人都知道遊戲規則,例如商業房地產買賣或訴訟裡的和解協議。在這些情況下,雙方都預料談判的過程會漸進地達成最終的協議。漸進的談判過程不應向對方公然說謊,但也不代表一開始就攤開自己的底牌。例如一位律師代表客戶在和解會議中有權以十萬元解決事情。說真話不要求這位律師一開始就透露真相,他可以合理地第一次出價七萬五千元。若對方明確地問及這個價錢是不是他獲授權開的最高價錢,情況就變得複雜。他不需要撒謊說「是」,只需說明這個就是這次的出價。談判不必涉及真的欺騙對方,即使他們知道當中的訣竅。但說真話不必指預先全面披露,否則會失去所有談判勢力。

(下期續)

[1] 這個同義詞來自Alexander Hill, Just Business: Christian Ethics for the Marketplace, 2nd edition, (Downers Grove: IVP Academic, 2008), 139-43.

[2] Albert Carr, “Is Business Bluffing Ethical?”在Scott B. Rae and Kenman L. Wong, Beyond Integrity: A Judeo-Christian Approach to Business Ethics, 2nd edition, (Grand Rapids: Zondervan, 2004), 26.引用。

[3] Milton Friedman, “The Social Responsibility of Business is to Increase its Profits,” The New York Times Magazine, September 13, 1970.

[上一篇〈善意謊言〉:http://www.gcf.org.hk/?p=2162

[下一篇〈虛張聲勢(下)〉:http://www.gcf.org.hk/?p=2248

原文連結:

http://www.theologyofwork.com/key-topics/truth-deception/truthtelling-in-the-workplace/there-may-be-exceptions-to-truth-telling-in-the-workplace/bluffing/

原文版權屬Theology of Work (TOW) Project擁有,本團契承蒙TOW Project允許轉載及翻譯成中文,特此鳴謝。

Share

Leave a Reply

total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