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CF論壇-教會「驗身」後的情感健康復元之路回顧】

近年港人精神健康情況越發引起關注,剛發表的2024年香港教會普查亦反映了這個現象,「情緒/精神困擾」在教會面對的牧養需求中升到第三位。就此情況,GCF邀請到教新總幹事梁國全傳道、精神科醫生許龍杰醫生、宣道會青霖堂余佩英牧師,一起從統計、精神健康及前線牧養經驗的角度,討論在此環境下香港教會可以前行的方向。
梁傳道分享今次教會普查 的一些數據和觀察:崇拜和青少年及核心領袖的人數繼續下行,近十年的的受洗和流失數字幾乎相等,反映教會承載力的長期問題。而在這次普查中,「情緒/精神困擾」作為牧養需求比起五年前出現明顯上升,似乎經歷社運、疫情、移民潮等動盪後,會眾的精神健康狀態都是教會需要認真面對的課題。
許醫生從精神病學的角度分析,指出有研究顯示宗教信仰對人的精神健康有明顯幫助,但教會普查呈現相反情況,反映有情緒健康問題人士返教會的一些困難。他提出教會中不少屬靈語言修辭都不太精神健康友善,例如過分強調「罪」與「聖潔」會使有抑鬱的人更討厭自己、埋怨生活困難又會被標籤為信心不足,所以教牧和信徒都可以在日常溝通中留意如何關顧弟兄姊妹的情緒健康。
余牧師分享自己的牧會經驗,指出很多時候教會都太著重事工發展,忽略了信徒群體本來應該是有血有肉的關係。領袖們尤其不願接受自己都會有軟弱的時間,結果造成信徒關係中的隔閡。如果教會能夠營造信仰群體正視、接納和分享創傷的時空,例如坦承面對人就是在罪中反覆打滾、面對離別是會傷感和不捨,信徒不會害怕表達情感時會遭到批判和拒絕、感到自己被真誠接納的話,將更有助教會和信徒在掙扎中彼此同行。
在討論環節中有與會者詢問應該如何關顧牧養不想求助或變好的人。許醫生笑言,有時人就是處於掙扎矛盾的狀態,對方找自己說話但是東拉西扯、欲言又止,正正就是我們可以在旁等待其吐出真言的信號。余牧師則認為教會著重「事」的心態令信徒很想能一步到位,但往往很多問題都需要時間、甚至進度反覆,反而希望關顧者能看對方是「人」,而不是教會要追趕的業績。
誠然教會普查反應的趨勢並不明朗,但亦是教會一個很好的重整契機。盼望教會群體能重尋真誠的關係,接納彼此是不完美的存在,令教會能成為人在現實重壓中的安歇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