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未知 – 當冷漠變成愛:記加拿大creation care進退修之旅 (四) / 林慧琪

Share

9月初我從溫哥華北上去了機構另一Project Site 幫手,9月中住溫哥華的朋友們不若而同傳訊息來:

「你那邊有沒有受到濃煙影響?」
「?」「為何如此問?」
「美國大火的煙終於飄到黎,呢幾日空氣污染水平爆晒燈,能見度好差啊,呼吸都明顯受影響……」

身處北部小鎮的我, 幾天後都遇上能見度差了一點點的陰天日子,但感覺沒甚麼特別。
是習慣了香港的空氣污染水平?

作為「關注環境人士」雖然人在北美,暑假時忙於應付機構替孩子們辦的暑期活動,減少瀏覽社交媒體,連當地新聞也因為住宿點沒有電視機而沒收看,美國西岸的森林大火對我沒直接影響,完全沒投放任何注意力,只像一件道聽途說的事件,並不覺得有問題。

回想前年2019下半年,由亞馬遜森林大火,到比較多人關注的澳洲森林大火,那時還曾為動植物痛失森林家園哭過。為何同是森林大火,今次的反應那麼冷漠?

理性上告訴自己,因為少了接收相關資訊,不知道便沒感覺。的確當時經常流連社交媒體,鋪天蓋地的資訊轉發,以及觸動心靈的圖片(如畫著消防員在熊熊烈火前抱著樹熊和袋鼠的Pray for Australia)功不可抹。來到2020年,全球因COVID-19,對環境災害這種「沒那麼切身」的事件注意力減退,資訊轉發自然減少。Out of sight, out of mind,完全能解釋。

然而真的只是這樣嗎?那時我替另一機構寫文章(註1),看了眾多相關資訊,仍是缺了那份「痛心」感覺……

直至1月底回港,21天被困在酒店房間,卻留意到天氣異常「炎熱」 – 香港的冬天應該是十多度為主,廿度已經算溫暖。每天穿著短袖衣服看著廿四五六度的天氣報告,這該是春末初夏的溫度啊!還完全沒有雨水?沒讀過氣象學,單憑在這裡成長生活的經驗,發現「天氣異常」(註2),並且感到憂心,很想為香港做點甚麼……

明明都是環境出了問題,自己的差異反應,背後問題其實是Why I (don’t) care?

相比冰冷的理性資訊,人更易受情感帶動觀感和行動。縱然我們在世只是客旅(Pilgrims),然而心裡總想有個歸屬點,一處可以稱為Homeland 家鄉的地方。當我們長期身處一個地方,不自覺就與當地的人和事,還有環境連結 — 細至溫度、日光長度與水的味道都會讓你發現他鄉的不同。Homeland 不必與出生地掛鈎,卻是一處你可以因熟悉而愛的地方。雖然地球是我們(唯一)的家鄉星球,若這刻的你太累顧不了如此宏觀的世界,好好認識和照顧身邊的人、物和環境,仍是我們可以實踐信仰的地方。

這是溫哥華友人家外的景緻。文首的相攝於受火災濃煙影響的日子,這張是一周後煙霧大致散去的狀況。兩張相片看似分別不大,然而我們只看到那十字架,還是也看到四周同是上主所造所愛的大地眾生 — 我們的鄰居?

完成隔離回家後,聽到熟悉的「升Key雀」(註3)呼喚,就知道,我真的回到我所愛所在意,更想保護的家鄉 — 香港了。

 

註1:  <從北美森林大火的覺醒>

https://bit.ly/38pZDZu

註2:香港天文台 2021年2月天氣回顧

https://www.facebook.com/hk.observatory/photos/a.1635879299836036/3714508065306472/

註3:「升Key雀」原名噪鵑,英文名Koel,因其叫聲而命名。只是叫「升Key雀」就人人懂得牠是誰,這樣暱稱不是更有親切感嗎?
參考文章:https://www.betterme-magazine.com/好習慣/讓人又愛又恨的「咕姑固」與「升key雀」/

 

延伸閱讀:黎嘉晉 < 留在有歸屬的家>

http://www.gcf.org.hk/2020/07/28/留在有歸屬的家-/黎嘉晉/

 

本系列其他文章:

(一) 當我走到無力繼續下去:https://bit.ly/2TbT9WG

(二) 當我感到疑惑說我是誰:https://bit.ly/3m4bLU9

(三) 當離別不似預期:https://bit.ly/3chQSSt

 

 

 

Share
total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