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信讀經(二):閱讀=詮釋?/蔣文忠

Share

我們討論過現代主義下的聖經真理觀,彷彿在教會的人際之間築起阻隔交流的高牆,在這傳統下,只有那些「屬靈」階級的人才能掌握上帝的知識,真理全歸於個人(理性或非理性)的判斷。後現代思潮之興起,嚴厲批判現代的真理觀和知識論,解構其絕對性及合理性的基礎,這無疑對聖經真理的權威也帶來極大的挑戰(尤見於教會按「聖經教導」來捍衛信仰立場的時候)。聖經研究的「正統性」備受質疑,令人不禁提問:究竟是誰才擁有釋經的「專利」呢?舉例來說,近二三十年來,一些歐陸無神論哲學家也著述保羅神學(甚至注釋書,如羅馬書注釋,但不要期望是以WBC一般的格局出現)。當然,後現代、以至後神學的學者無意保衞基督教信仰,但我們也不用急於斷定他們為敵人。相反,若然我們承認現代主義對信仰的負面影響,或許可從這些學統(特別是文本詮釋學)中得到一些提醒。


我們要明白聖經,只能夠從三一上帝工作的場域中領悟過來,聖經不是隔絕於現世的古代製成品,而是上帝為要與人建立團契關係之歷久常新的工具。因此,聖經的本質提示我們,讀經不像打開寶庫的過程,以為當找到正確的鑰匙便能得到埋藏已久的寶物。讀經的成果不在乎個人自然理性的運用,剛剛相反,這需要在理性、智性上的克己,領受(多於建構)那位從外而來的聖道的教導。由此可見,每次讀經都是死過活來的摔跤經驗,讀經者從來都不能中立的,他們所明白的,並不是抽離的客觀知識,而是具特殊性和實存性的,從自我的封閉中再次得見關乎生死的亮光、洞見。

在聖道的場域中,聖經文本的意義並不是早已內存於文字語言之間,而是在每次讀經的事件中產生出來,成為讀經者的個人知識(personal knowledge)。面對聖經文本,解釋是不能避免的,甚至可以說,詮釋活動是明白聖經的必經之路。後現代詮釋學提醒我們文本意義的開放性和多元性(卻不一定墮進相對主義的困局),幫助我們從追求唯一意義的固執中釋放出來,也啟發我們去欣賞多元意義的真實性。從人的角度看,活在語言世界中,詮釋是明白文本意義的必然中介,沒有受造的人可以越過詮釋這「受造條件」來直接獲取純一、清晰的真理。這樣看來,沒有純粹的閱讀,因每次閱讀都是詮釋的活動;也沒有通過閱讀立時顯明的意義,因任何人皆無法抽離於身處的歷史傳統而躍進這理想境界。

詮釋學的見解對教會生活有何幫助呢?可從兩點作思考:一、每個信徒皆可閱讀聖經,並不一定需要經過專業的釋經訓練才能判斷文本的意義;二、若然任何閱讀都是詮釋,教會就無從擁有絕對無誤的真理了。這樣,每個信徒(包括牧者)都是在旅途中的尋道者,誰也不能保證可以完全把握關乎生命的真理。事實上,在聖靈的引導下,聖經的明確意義是並不是由獨立的個體通過純理性的批判而頓時獲取的,卻是隨著群體的共同生活和實踐,在互動的成長歷程中逐漸呈現出來。上帝將聖經給予罪人的教會,祂的心意為要建立讀經群體,要信徒學習放下操控別人的慾望,並且學習順從上帝的吩咐來連繫各人。因此,信徒是在聆聽聖道、聆聽彼此的分享中成為教會,成為讀經群體。

這樣,聖經不再貶為教會肢體間的分隔,而成為了肢體與肢體的聯繫。聖經成了赦罪與醫治的恩典場域,保守任何肢體都不被取締、打壓,也不受制於某一個人,讓每一個都經歷愛與自由,讓每一個都不用逃避或隱藏,可如實地來到上帝或別人面前。讀經群體不是靠某強者的意志力量來達成目標,因這群體是屬靈的,不屬人為的,各人都服在聖道之下,經歷與上帝復和,也經歷人與人之間的修和。透過群體的對話(如小組查經),從別人口裡謙卑聆聽上帝的教導,讓真理對質生命的每一處,且無懼在別人面前承認掙扎和軟弱。如此,在聖靈裡的群體關係漸漸增長。

當教會重新認受聖經在上帝恩典活動中的地位,讀經文化得以更新,群體生活在聖道的宣講中建立起來,並靠聖道維繫。活在今天,教會要成為教會,或許需要多一些虛己聆聽,少一些強勢教導。

(作者為FES副總幹事,著有《我信讀經——讀經歷程中的神學導向》。)

文章原載於《時代論壇》網頁(網址:
http://christiantimes.org.hk/Common/Reader/News/ShowNews.jsp?Nid=152224&Pid=104&Version=0&Cid=2052&Charset=big5_hkscs,版權所有,承蒙作者授權轉載。

 

Share

Leave a Reply

total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