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得揀‧港嘢講食」——本地生產與信仰/林杰欣

Share

倘若說:「食乜嘢好呢?」,是現代香港人其中一個思考得最多的問題,相信也不為過。飲食不單為維持生命,更是生活的重要享受。由電視到雜誌,舖天蓋地都在爭相教育你要「識飲識食」:餐點潮流、精緻佳餚、平民美食、健康貼士等等,無一或缺。縱使資訊五花八門、選擇多而又多;但說穿了,除了消費,還是消費,飲和食被鎖在滿足自我慾望的框框內。

除左咁揀,可以點揀?

有得揀:配合循環,作好管家

「港嘢」,是一個支持本地生產的行動。兩年前開始,我們走進新界農地,嘗試從生產的角度重新認識食物和土地。香港,被譽為國際都會,一向以擁有來自全球各地的佳餚美食為驕傲,「要乜有乜」的快感令人難以抗拒。逐漸,我們遺忘食物本有時令之分,將長途運輸的碳排放視為理所當然。

羅馬書一章20節說:「自從造天地以來,神的永能和神性是明明可知的,雖是眼不能見,但藉著所造之物,就可以曉得,叫人無可推諉。」在向山舉目中、在藍天白雲穹蒼下,我們很容易會讚嘆神的創造奇工。但在飯桌上夾起一條菜芯、在田邊相遇蚯蚓小蟲,你又會否想起設計四時規律、掌管自然循環的神?

現代大規模的農業生產,以增加產量、降低價格、控制成品為目標,好讓市場能夠不分季節地滿足人類無止境的索求;用上了各式各樣的化學肥料和殺蟲劑,不單影響作物的營養,更犧牲農地健康、物種多樣化。這種為滿足一己欲求,對同為受造的自然界不停苛索和勞役,其實是失卻了對那位創造者的敬畏,忘記了這是天父世界。

支持本地友善種植的小農,吃在地農產;依循不時不食的原則,不要求在冬天吃冬瓜、夏天吃生菜,其實是一個向土地學習、放下自我的功課。以順應造物者的設計、永續的方式來善待、關愛祂的大地,正正是踐行神給我們作管家的使命。

有得揀:重新連繫,互相支持

「港嘢」也是一個連繫消費與生產的行動。香港社會一直追捧的精明消費:利用最少的金錢,獲得最大的回報;這不但是一種利己和貪婪的心態,並且將一切其他的價值都壓縮到錢幣交易底下。

這兩年,有機會認識很多有良心生產者。曾聽過一位元朗友善種植農夫的心聲:「很多城市的人都不尊重農夫,不覺得我們的存在和所做的事有價值。」很多生產者和勞動階層的職業都不被人羨慕,更是常常被剝削的一群。作為信徒的我們,在頭腦上明白人皆尊貴,然而,我們是否真的如此行?

事實上,生產者的存在和付出,對我們萬分重要。若都沒有了農夫,我們還可以吃甚麼呢?生產和消費之間,不單純是一種商業買賣的關係;更是「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互動。讓在地生產者和消費者有機會直接溝通,設身處地感受對方的處境,領悟我們是彼此依存、社群共生的關係,我們可以互相支持。

這樣,我們不再抱一種消費至上的心態去壓榨生產者,反倒是以尊重和欣賞的眼光,感謝他們的付出,並願意維護他們的需要。

面對未來,今天你點揀?

面對香港單一方向前進的「發展推土機」,本地農業並相關的生產空間愈見萎縮。今天,我們慶幸還能「有得揀」;但若人心不變,五年後、十年後,我們的下一代能夠揀的恐怕會愈來愈少。趁著為時未晚,趕快省察我們的飲食習慣、信念價值;讓我們在筵席上真正踐行關愛,記念和支持供應我們日用飲食的土地和生產者。

(作者聯絡電郵:kongyeah2014@gmail.com)

(編按:畢基主辦「生活其實『有得揀』」系列已圓滿結束,活動詳情請參閱http://www.gcf.org.hk/wp-content/uploads/2015/11/poster-copy.jpg

Share

Leave a Reply

total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