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生命‧活召命(一)/何守謙

Share

small icon 1

 

 

緣起

老編找我寫一些給年輕的畢業生看的東西,想了好半天也不知寫甚麼,自己的年齡跟年輕好像有些距離,另外從前定期寫作的習慣隨著工作性質早已改變了。但自問一向都和職場的年輕人同行,亦在某些位置給他們一些建議,稍微整理一下然後寫下來,也不會太難吧!但是我跟老編還要定下一個條件,會不會寫下去和寫些甚麼,要視乎讀者的反應而定。

以往跟年輕人談職業和人生,核心都是集中於召命和使命。既然這個專欄叫〈畢氏故事〉,那麼我便從我的職涯故事開始吧!

職涯故事

30年的職業生涯是從70年代末大學畢業後開始。在港大修讀建築畢業,順理成章地進入這個行業,經過兩年的實習和專業考試,成為註冊建築師。當時是27歲,機緣巧合,有同事問我有沒有興趣去新加坡工作,太太十分贊成,因為她可以暫停學校工作,享受悠長假期(她以配偶身分申請伴隨工作的丈夫),可以專心提高英文程度。我倆都在香港成長、接受教育,都想在外國體驗一下不同的生活,工作性質跟香港的十分相近,因新加坡是前英國殖民地,獨立後也沿用了以往的專業制度,老闆在香港見面時答應派我處理一個特別項目,和美國一位建築大師合作。我在讀書年代只是從課本裡研習他的設計,現在有機會和他共事,實在非常吸引,加上當年中國宣佈將在1997年後收回香港,戴卓爾夫人在天安門廣場前跌了一跤,香港經濟急促下滑,所以離開時香港的同事們從上至下都認為這是個明智的選擇。我倆收拾簡單的行李,便踏上南洋的「工作假期」。

兩年的工作假期很愉快地便過去,負責的建築項目已經接近完成,是考慮去留的時候了。當時新加坡政府需要年輕的專業人才參與建設,心裡也希望人口中多些華裔人士,正值香港人在思想移民問題,所以給予我們永久居留權,希望我們留下來生活。其實我們也十分喜歡新加坡的生活,很容易融入社區的文化和生活,居住環境比香港好,政府辦事效率也較高,工作上也容易獲得肯定,我負責的項目很快便登上國際建築雜誌,添上了一份自豪。

職業就是呼召

我在大學時代認識和跟隨基督,團契經常討論委身、異象和使命的主題,既然上主呼召我成為建築師,進入一個複雜並且很多陋習的行業,祂究竟在我的工作上有何心意呢?

剛剛完成的項目是個由建築大師設計的豪宅,雖然知名度高,但並没有給我帶來很多的滿足感,究竟上主的心意是甚麼呢?是否繼續為富豪們建更華麗的居所呢?

跟大部分上一代的香港家庭一樣,父母親因內地戰亂逃難到香港生活,幼時一家五口住在旺角新填地街一幢三層高唐樓內一個只有六十尺的房間,蓋了個閣樓作一家人睡覺的地方,上落靠一把木梯。家中沒有收音機,更加沒有電話、電視,對外的只有一扇窗,我很喜歡呆坐窗戶,觀看街上的各種活動,每天等待父母親返家的一刻。直至某天唐樓隔壁開了一個工地建新房子,不料它與我們的房子沒有留下一點距離,很快地房間唯一的窗戶已經變成一道牆,再見不到外面的世界,弱小的心靈飽受傷害,原來一扇窗戶,天然的陽光和新鮮的空氣對居住環境是這樣重要,那時便立下志願,希望長大後能夠改善人類的居住環境!

創造的主在我們還在母腹裡已經認識我們,對我們的人生也有心意,只是我們不知或者不願接受。很多人都花了大部分的人生在尋找自己和生命的意義,上主既然創造亦救贖了我,我就十分樂意活出祂的心意。

平民建築師

三十年前的香港只有一百萬人接受政府房屋資助,很多人仍然住在山邊木屋區、寮屋、舊式七層樓的徙置區,房子沒有自來水、衛生間、廚房,社區設施也不足夠。

在他鄕思考去留的時候,回憶童年的立志,我倆選擇了回歸香港,太太續延教育工作,我則投入建設公共房屋,每當新屋邨入伙,看見居民感受到因環境得到改善的興奮,那些滿足感大大超過完成一幢豪宅。當社會制度漸漸開放,大眾認識更多公民權利的時候,亦同時提高了對政府提供服務的標準,工作的難度隨著反對的聲音而倍增,有時候的確會令人沮喪,甚至考慮放棄,選擇較舒適的崗位,但每當去到臨界點的時候,我會選擇重訪自己設計的屋邨,看看居民的生活,主婦在街市買菜,長者在涼亭下棋、聊天,小孩子在遊樂場嬉戲,青少年在打球,學生們在上課……

這些訪問往往令我重新得力,返回辦公室再次投入繁重的工作。

這25年香港大規模建設公共房屋、社區設施,到目前接近一半的人口住在政府資助的房屋,包括出租和出售房屋。我十分感恩有機會參予這龐大的建屋計劃,其間也協助處理一些建築質量的問題。在退休時同事替我點算一下一共建了多少套房子,結果嚇了我一跳,原來在香港每十個住公共房屋和居屋的家庭住的單位,其中一個就是我帶領的團隊策劃興建的。回想25年前決定放棄在新加坡生活,不建豪宅,而選擇回港參與興建公共房屋,我絕不後悔,反而覺得能夠為大眾服務,改善居住環境,為這機會而感恩!一份本地報章刊登這個故事並為我形容為「平民建築師」。

縱然現在已離開了興建房屋的全職工作,上主的呼召並未停止。我把積累多年的工作經驗傳授給年青的一代,為公營機構及志願服務團體當義工,繼續回應上主的呼召。

生命的陶造

全職工作期間,我用了三年多在晚間修畢了一個神學課程,課程幫助我整合了信仰和生活,特別是在工作方面。楊錫鏘牧師(楊醫)所教授的創造神學,更加幫助我理解聖經如何回應在職場中各樣際遇及處境,往後有機會在這裡和大家分享。

還清楚記得在神學院上課時,李思敬博士的叮嚀,不要「影印」別人的信仰,楊醫的提醒,上主在每個人的生命都有不同的心意,亦即是召命,需要聆聽,在過程中還未聽清楚的,不用焦急,只要按聖經的訓誨,誠實地過好每一天便可。

期待下次和大家分享,十分歡迎大家的回應和分享您的生命故事。

Share

2 Responses to 建生命‧活召命(一)/何守謙

  1. Long Jump says:

    謝謝您的分享。
    ”當社會制度漸漸開放,大眾認識更多公民權利的時候,亦同時提高了對政府提供服務的標準,工作的難度隨著反對的聲音而倍增,有時候的確會令人沮喪,甚至考慮放棄,選擇較舒適的崗位,“
    這個感受很真實,要做點事實越來越難。由說,到了解到落手才可能有結果。

Leave a Reply

total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