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飯不能取代的夢想(三):《不老騎士》/吳潔儀

Share

small icon 4

 

 

2015年的春夏之交,GCF的《電影。信仰。人生》系列,透過三齣跟夢想有關、主角來自不同年齡層的電影,發三個春夏大夢,談談夢,說說想。六月討論的第三齣,也是最後一齣電影,是台灣導演華天灝的紀錄片《不老騎士》(華天灝,2012)。

《不老騎士》紀錄了致力為長者圓夢的台灣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於2007年安排17位平均年齡81歲的長者,進行為期13天的電單車台灣環島壯舉。17人之中有兩位曾患癌,四位需要戴助聽器,五位患高血壓,奇難雜症集於一身的高齡團長賴清炎,途中更三進三出醫院。然而諸位不老騎士一一克服困難,以無懼的心、熱血的行動,完成在別人眼中的不可能的夢想。熱血程度比《狂舞派》和《激戰》加起來更甚!

這群騎士是幸福的,因為他們年事雖高,卻猶幸仍有圓夢的能力,片中兩度紀錄他們到老人院探訪,相比住院的長者,有夢想卻已有心無力,形成強烈的對比。難怪其中一名騎士說:「還有機會圓夢,機會來了,就不能錯過。」相比起我們,我們面對自身的夢想,感到的是有心無力?得不到身邊人的支持?還是不容錯過的緊緊抓住它呢?

《激戰》的賤輝曾經說過,人屆中年身無長物的他,已經無甚麼可輸的了,也許我們會以為,不老騎士們敢於豁出去,是因為他們比賤輝更無甚可輸,事實卻不然,以團長賴清炎為例,百病纏身的他,踏上環島征途的其中一個下場,是賠上性命。其他的團員,也大可以沒事沒幹的留在家中湊湊孫、教學生書法、煮煮飯,過其日常而安全的生活。長者不一定比我們更易取捨,也並不是他們無甚可輸,只是他們比我們更懂得生命的有限。年青的有夢,年老的也有,只要有機會圓夢,哪管速度較慢,全長1178公里的環島路程,以時速40公里完成,那又如何?只要仍有機會,只要仍願意抓緊機會,就好。

其中一位不老騎士,映美奶奶在片末說:「不能停下來,生命要進深,更寬更廣。」是的,生命不能停留在原來的地方。一名不老騎士跟拍攝《不》的時候尚不到30歲的導演交談時,以太陽來比喻人生:「(你)是太陽出來的時候,而我的太陽快要下山了。」那個不管怎樣都縈繞在心頭,踢不走也揮不掉的念頭、抱負與初心,那一直總是想做的事情,不管你的太陽走在哪個位置,始終會想做,始終應該去做。如果你有這樣的念頭(或曰夢想、Passion、召命,三者未必相同,卻委實相似),為何不做呢?難道你認定等到退休後,六七十歲時,真的就可以放下一切去做嗎?未來也許出現更多的不明朗因素左右著我們。片中的不老騎士夢圓了,重聚之時一起暢談圓夢之樂。而他們追夢的路,並沒有停止在電單車駛回起點的那一刻,其中一位不老騎士阿桐伯,繼續追尋他下一個夢想,冀望拜訪全台灣所有的派出所,他悉力一間接一間的去找,直到身體真的捱不下去方休。

討論開始之前,我們邀請是次聚會的出席者寫下他們的夢想,來到聚會尾聲時,我們把表示願意公開的夢想逐一唸出來,好像一個公禱的時間,把夢想言說出來,上達天際。與會者每個夢想都不盡相同,有大有小,有遠有近,但願我們對夢想的追尋和持守,不會止於這三個月的談談夢、說說想階段——因為不管多少歲,夢還沒有圓。

附註:不老騎士的旅程目前仍每年舉行,台灣的不老騎士們曾經出訪美國,跟當地的不老騎士團交流。我們熟悉的演員曾江,看畢《不老騎士》後,也曾經「一個小生去旅行」,參與2013年的一次台灣的本土旅程,一圓他騎電單車環台心願。

Share

Leave a Reply

total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