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埃及記(八):面對複雜的世界(下)/李均熊
科學/科技是用來解決物質世界的難題的。物質世界從創世到現在基本上沒有變化,它就是在那裏,等待我們去理解。科學方法的運用,就是要找出這個不變的物質世界恆常的規律,以致我們可以去控制、去預測。故此科學實驗預期的是可重復、可觀察的結果。在古典物理的哲學裏,在這裏和在那裏做的一個實驗,若是準確進行的話,實驗結果應是一樣的。這是早期科學啟蒙和現代主義的理型:萬象是可以約化成可資觀察和推測的幾條的「律」。
但物質世界是透過人類心靈的觀察和理解,才能展示它的「律」。世界不變,但人的感觀、感受和心靈,卻隨時都在變動。後現代性就是基於人類心靈的個獨和隨機而提出解釋萬象乃不可通約的社會或個人的建構。所謂「代模」的轉移,只是人因一時對怪異現象的留神而改變了人對事物的感觀從而提出對事情不同的解釋方法而已。換句簡單的話說,物質世界不變,但人類語言意識之下對這個世界的描述和解釋卻是不停地變。現今人深覺萬象紛雜,是因為我們越來越覺得建構這個萬象的人的心靈經驗是如何的難測、多變、矛盾和混亂……
這時候,「文學」成為了我們透視心靈、分享經驗和通約不可通約的語言載體。文學追求的是共鳴、是體會、是一種經驗的過程。因此一個故事、一首詩,是不能約化或被分析後改成為一道命題和法則的。在閱讀的過程,你進入一個(語言建構的)世界,當中的故事情節、人物言行互動,或詩詞的意像與結構,都帶動你去體驗事物理由的個獨展現,使簡約的條件豐富起來。故此,文學是多層次的,亦容許不同處境下的讀者與它互動而生成更新的經驗。
閱讀法老、摩西,和上主之間的互動、對話,體會十災複雜多變的情節,使你一方面同情,另一方面又可能憤慨;一方面婉惜,另一方面又被警誡……上主得榮耀、審判、救贖與人的自由意志、無情選擇和罪性表現,不再是命題,而是故事閱讀所化成的活生生的經驗、體會和共鳴。透過反省自身處境下的經驗和閱讀上主故事的經驗的視野融合(fusion of horizon),從而產生面對複雜世情的價值判斷和承擔能力:這正是文學故事轉化生命的威力了。
Leave a Reply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