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基回顧.文章重溫]走訪翁偉業先生
(節錄自《成人@召命1957-2007》畢基50周年金禧紀念特刊)
於九十年代任職總幹事的翁偉業,由學生時代已經參與FES的活動,對FES和GCF的歷史也很了解,而GCF在九十年代從沉寂中復活和他也有莫大關係。
按偉業弟兄的了解,五十年代有一批港大和海外大學畢業回港的基督徒,他們因著艾得理牧師的招聚走在一起研讀聖經,由此開始了畢基的雛形。基於艾牧師在國內的聯繫,好些認同學生福音運動的學者及牧者也因此參與其中(例如:滕近輝牧師、鮑會園牧師等)。精闢而適切的解經,吸引愈來愈來的畢業生參與。基於五十和六十年代的港大畢業生多投身中學教育或公務員工作,於是當時的畢業生便發展出向中學生傳福音的異象,並親身到不同的中學傳福音及成立中學生團契(後來也在大專院校中成立學生團契),到了63年,幾個已成立的團契和閱覽室合組成為FES,開始了由本地同工和畢業生所推動的學生福音運動。
偉業說:「早期的FES,以中學生福音為使命,並呼籲大專畢業生為中學生的福音工作付上禱告,並以經濟支援FES的運作。他們還有一項不成文的使命,就是向教會解釋FES的工作。」原來FES成立之初,有些教會誤把FES和當時一個帶有靈恩色彩的青年工作復興運動扣上關係,故此對FES產生了成見。而FES的工作手法又著重學生當家作主,是當時的教會不容易接受的模式,於是,GCF就成為FES和教會的橋樑。偉業又告訴我們:「在那些年間,剛巧有四所教會出現分裂,他們之所以分裂,是基於當時一批本地學生和他們的牧者在教會的教導和處事手法上出現分歧所致。於是當年的畢基成員就自然地負起向教會闡釋學生福音運動特性的使命。」
隨著大學生的增加,同工人數也增加,早期的同工有蘇恩覺、陳若愚、馮蔭坤等。到了六十年代中期,隨著畢業生加入不同的行業工作,好些行業的畢業生為了照顧行內牧養和傳福音的需要,開始凝聚起來,甚至組織屬於自己的團契。
七十年代初,FES已上軌道,而畢基的核心成員也因工作和教會事奉上的忙碌,而漸漸退到幕後,但仍努力藉「山水會」這類遊山玩水的聯誼活動引入新血。可惜,他們漸漸也因家庭和工作的擔子日重而無暇兼顧畢基的工作。畢基的發展就在此時走下坡。七十年代中,適齡入讀大學的年青人大增,在本地大學學位不足而經濟起飛下,不少家庭將子女送到海外升學,於是產生大批海外畢業生,他們不少在外國信主後回港,正好在這時成為了漸走下坡的畢基的新血。
畢基當時為了幫助他們適應回港後的生活,發展出OGO事工(Overseas Graduates Orientation),全盛時期每次聚會二、三百人,到了八零年代,改名為CYGO(Christian Young Graduates Orientation),藉此同時吸納本地大學畢業生。在CYGO的事工中,一年一屆,先在九月辦營會,來個大聚集,之後每兩星期一次聚會,大型講座和細胞小組輪流交替,再加上兩次跟進營會,就這樣每年都接待150至250人,而畢基也因著不斷有新血加入,重新形成一個相當大的基督徒畢業生網絡。有點值得一提的是,這個時期的GCF工作是全靠義工維持的。
到了83年,香港面對前途談判,畢業生群體也受著大氣候所影響,不少有海外聯繫的畢業生相繼移民,GCF也受到衝擊,於是他們開始嘗試處理畢業生移民取向以及九七使命的承擔問題。85年開始,GCF漸漸沉寂,這樣過了好幾年。偉業又說:「經歷了中英談判和八九民運,香港在84年以後的八年間,走了近五十萬人,當中大部分為社會上的精英,影響之大可想而知。」
到了91年,政府因為五年沒有收到畢基的註冊,因而寄來一封「最後通牒」,表示若未能收到GCF的新註冊,將會把她從社團登記中除名,當時偉業弟兄就立刻向舊有的畢基成員發出救亡信,重整GCF。也是那時開始,FES為GCF聘來專職的同工,以期盡快把畢基運動重新起動。
對於GCF邁向五十週年,偉業說:「回顧前人經驗是好的,不過切記不要嘗試或逼使今日的人盲目地去『重覆』過往經驗,要記得每一代有每一代的需要和獨特使命。」
Leave a Reply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