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園村墟而不廢?──異質的想像與信仰生活/柏野

Share

時間上,我們需要神聖的斷裂;空間上,我們需要異質的想像,在批判、撕破世俗的荒誕面紗時,為門徒生活展現種種可能……

農曆新年美日已過,社會萬象重回軌跡。假日,是流水作業的生活斷裂,讓一切有所停止,有所承托。只是在消貴社會裡,假日亦只是日程表的其中一個空格,寫上 “rest”、”gathering”、”shopping” 等,頂多在新年,加多一項「拜年」。

我們的宗教生活何嘗不是如此?每週六來個小聚,週日來個敬拜,好些會在平日時間表上,填上一項為時十五分鐘左右的靈修時刻。

有弟兄問:「可以如何深化信仰?」在教會聽道,不難發覺聖經裡的經文,或自出埃及記,或阿摩司書,或路加福音,或保羅書信,在宣講者的演繹下,原來只是同一篇道,講著同一個信息。

聽了,膩了,再聽,就打盹了。教會人士會說:只怪會友屬靈生命未有成長。於是,在教會年題下,首年是「屬靈成長」,次年是「實踐使命」,後年是「共建神國」,再下一年又回到「屬靈成長」去。原因呢?都是屬靈生命未有成長。

如是者,週而復始。我們的信仰生活愈來愈狹隘,外在世界幾許變化,也視若無睹,祈禱交託就算了。在小世界中兜轉,要深化信仰,又談何容易?

舉例,在前日(二月九日)劉皇發宣佈「解決」菜園新村路權問題前,主流媒體關注抗爭者與工人的衝突場面何時發生、誰入受傷等。那時,有姊妹說:「又是村民與港鐵的鬥爭,村民怎樣也改變不了現實,條村都會被拆。」可知道現在村民不是要「不遷不拆」,而是「有村即走」!這信息接收的留滯,是新聞消息不流通,還是因為「菜園村於我何干」?

或許,在普遍信徒心中,菜園村不屬信仰範疇,頂多也只關乎公義的表率,以至無權的村民如何面對無情的政策。不過,在農曆新年這重要的收地關口裡,一次年初三的「糊土托」藝術節,把本為廢的菜園村化成一個創新的空間。有友人趁此再遊菜園村,回來後竟說:「菜園村實墟而不廢!」

gcfarticle_feb2011
初三菜園村藝術節宣傳海報 (網絡圖片)

在困乏世界中,我們需要新活力、新資源作更新。菜園村通過藝術的再現,不再僅是悲劇的主角,而是村民、年輕人、藝術家、生態倡導者、爭取公義的人,以至外國人、遊客、小朋友等一同來至的共舞空間。

這個共舞空間正是藝術節宣傳海報要表達的──不單是關心菜園村的人,而且包括日前在菜園村搭圍板的建築工人。

當外界關注雙方衝突如何解決,藝術正是突破這封閉的視域,開拓新的可能──和平、公義、友愛。我們很難想像,一眾參與藝術節的人會在菜園村向大家「拜年」,但事情就如此發生。當公眾以為抗爭者必然帶著仇恨,仍然有抗爭者說:「仇恨才是我們的敵人。」

如此說,不是去美化藝術,或者英雄化抗爭者,而是肯定在人性憤恨與愛念交織上,需要一異域空間去超越現實的囤限。今天,我們的信仰,何嘗不需要此種異質的想像,在批判、撕破世俗的荒誕面紗時,為門徒生活展現種種可能?

Share
total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