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只個人操守咁簡單-兩位弟兄對職場倫理的省思 (二)/黃讚雄

Share

由舊約到新約,聖經對在市井中生活的信徒均清楚地要求他們不能單顧自己的事, 而應該為這個充滿罪惡的世代帶來公義和恩典。問題是,在不少有關基督徒的職場見証討論中,很多都以個人操守和福音信息為核心,卻較少思想到現實世界是建基 於「優勝劣敗」的森林鐵律之上,結果不免予人捨本逐末的感覺,更難明白到聖經中所呈現、令人驚嘆的市井見証的氣魄。 

在聖經中,我們看見但以理在以色列人回歸耶路撒冷是仍在波斯當高官,在他之後不久,同樣是在波斯當高官的以斯拉和尼希米卻選擇了回故國參與其重建的工作。從他們身上我們看到,在個人的抉擇上,問題不是回去抑或是留下,而是如何有效地回應上帝的呼召和時代的需要。到了新約時代,我們看見耶穌不斷以「不正確」去挑戰法利賽人的「正確操守」,目的為教訓人明白到「盡心、盡性、盡意、盡力 愛主你的神」和「愛人如己」才是最大的誡命(可12:30-31)。見証,只有在回應時代,回應別人需要的情况下,才有意義。

香港的大環境之一:資本優先

自由市場經濟無疑是香港得以高速發展的重要原因之一,但絕不是唯一的原因。值得深思的是,就在不少人對自由市場經濟作出毫無保留的接納之餘,香港其實是個資夲優先的市場(即由資夲家或大企業所主導),市井信徒若不能了解其處境,在職場中就難以對有關形勢作準確的判斷。為說明這點,我們以近月的紮鐵工潮為例作解說。對於這次事件,《信報》創辨人林行止在2007年8月28日《信報》的林行止專欄中說:「然而,有一點大家似乎未有強調的是,紮鐵工人的薪金由香港建築紮鐵商會與承建商協商,這即是說,紮鐵工人的日薪並非市場價格,而是兩個商會會商、合謀(collusion,「攻守同盟」)的結果;顯然易見,紮鐵商會得出的價錢,肯定對夲身較有利,商會不會做專門利人 – 紮鐵工人 – 的决定,是可以斷言的。」

他又指出:「紮鐵工人的日薪制度,是在特定時期各方面可以接受的權宜安排;然而,由商會舉著代籌,議定他們的日薪,因此難言公平,工人的薪酬若由市場條件決定,在旺市時日薪不應止於一千二百元。何所見而云然?這是從在此期間(回歸前後)建造商及物業發展商盈利能力之高世界罕見(邊際利潤率長期在八、九成〈卽營業額一百元利潤八、九十元〉之間徘徊)推斷出來的。換句言說,筆者以為當 時商會並無全力為工人爭取利益!」

很明顯,在一個資本優先的市場中單講自由市場經濟,難免以偏概全。而就在我們以為不應干預供求定律時,我們又能否從一個更闊的角度去看職埸倫理呢?

香港的大環境之二:買賣資訊並非對等。

在我們的信仰中,只要買賣双方均依法而且誠實地進行交易,買賣双方就要為自己 的交易決定負責,這是職場倫理的基礎。問題是,在一個買賣資訊並非對等的市場中,有雄厚資本的那方所能夠支配的市場資訊、產品知識、交易細則、買賣規則、 議價力量,甚至人力資源等,都比資本較弱的那方有很多的優勢,他們之間的關係並不是對等的。

舉個例子,較高前西九龍一個豪宅大廈,在推出時發展商利用造價的方式創出每平方呎30,000元的交易「天價」,目的是令一些買家對該區的樓市有一些錯誤看法,從而人為地抬高樓價。

實上,買賣雙方的不對等議價關係在香港可謂俯拾皆是,由超市貨架上的物品到電 力公司的電、由汽油到運輸、由廣告的內容到傳媒的報導,各式各樣,五花八門。資本家掌握了大量資訊和銷售心理知識,結果令小心的買方只好處處設防以至疲於 奔命,而稍為大意者就被那些經過精心策劃的市場手段和推銷技巧操控。

顯然,當很多所謂職埸神學的討論仍只是反覆强調工作不應「聖俗二分」,「召命是在市井之中」時,基督徒在自己的小宇宙中又可以如何面對大環境呢?

香港的大環境之三:人力、物流、資信、產銷全球化

全球化是挑戰傳統職場見証觀念的一個有趣議題。為簡單起見,我們以成衣製造業為例子。只要我們稍為查問一下業界人士,我們就會發現,一條牛仔褲的「製造」其實並不簡單,它可能是在歐洲設計,由一家香港的公司在美國接單,布料來自韓國或日本、飾物和配件來自澳門,在珠三角某城剪裁及製成,然後經香港作質檢、包裝,最後出口往美國。

問題是,這條牛仔褲事實上是在哪裏製造的?若一個基督徒只強調按本子辦事(例如要申報為中國製造),他 / 她是否就講了「事實」呢?要注意的是,在全球一體化的大環境中,個人的議價能力、所得的資訊,甚至市場的規則,申報的條例,根本完全受制於擁有強大資本的一方,甚至是由國與國之間的政治角力決定的。

在金融投資、管理策劃、人力資源、物料供應、貿易規則等均按森林鐵律(即弱肉強食、有力就話事)在全球範圍內進行時,單講個人操守是否能問應上主的職場召命呢﹖或甚至成為強者的工具?

挑戰小宇宙、回應大環境

個人操守、宗教行為、道德信念是基督徒在社會中作見証時所不斷强調的,而在二千年前,在由羅馬政府管治的猶太地的法利賽人亦是如此。就在那時、就在那地,神的兒子耶穌基督開始了福音的故事。

在馬可福音的第二和第三章,經文所呈現的是耶穌不斷挑戰法利賽人對罪行、罪人、稅吏、禁食、安息日的看法,並且質問法利賽人安息日可不可以治病。很明顯,耶穌並非否定法利賽人對信仰的要求,而是他們捨本逐末的想法和行為。

二千多年後,在市井為福音作見証的基督徒仍然要問,在基督的信仰中,在職場的召命裏,我們如何把自己的小宇宙在大環境中發揮最大的影響力。

在紥鐵工潮中,幾百名工人透過合適的行動令不少一直支持自由市場的論者開始要求一個更公平的機制。幾年前,一個老婆婆成功在制度內成功延遲了領匯的上市。對相信上帝掌管的信徒來說,難道只能獨善其身,單單拘泥於個人操守,滿足自己的宗教行為嗎?

Share
total views